日前,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及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評選出了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由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孫珍研究員、林間特聘研究員和徐敏研究員領銜的科技團隊牽頭實施的成果“國內最長最深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完成”入選。
南海大地電磁實驗的海上作業現場
海底大地電磁探測是研究地球深部結構的一種重要方法。此次探測的目的是收集第一手資料,揭示南海形成演化機制。近年在南海實施的國際大洋科學鉆探發現,南海大陸破裂與經典的大西洋伊伯利亞—紐芬蘭模式顯著不同,有更多巖漿參與。本次海底大地電磁實驗將為驗證新提出的南海大陸邊緣張裂機制提供重要觀測約束。
研究團隊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大地電磁設備,沿著南海北部國際大洋鉆探主剖面投放了30個實驗站點,水深從200米到4000米不等,探測剖面測線長度超過300千米,取得深度達幾十公里的大地電磁信息。該實驗是目前國內觀測時間最長、觀測深度最大、觀測剖面最長的海底大地電磁探測,為研究南海深部巖漿和流體活動提供了重要的觀測基礎,也為創新發展海底大地電磁先進技術提供了寶貴經驗。
該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多個單位共同參與完成。南海海洋研究所邱寧副研究員和曾信工程師任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陳凱高級實驗師和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孫衛斌總工團隊作為技術顧問全程參加。
日前,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及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評選出了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由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孫珍研究員、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項目指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以下簡稱共享航次計劃)用于資助海洋科學考察船和潛水器,為必需進行海洋和極地科學考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提供穩定、可靠......
2018年7月13-16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香港科技大學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同組織,香港科技大學海洋......
2018年7月2-5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和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FDCT)聯合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承辦的“NSFC-FDCT前沿學科論壇-海洋科技創新”在青島召開,來自中國內地和澳門......
6月23日,山東省科技廳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舉辦“海洋科技協同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研討會”。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務實......
記者3日從第二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組委會獲悉,在5月17日—20日舉行的展覽上,將展示一批海洋科技的發展成就。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貿促......
記者3日從第二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組委會獲悉,在5月17日—20日舉行的展覽上,將展示一批海洋科技的發展成就。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貿促會副主任林彬介紹,今年的......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他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
9月24日,《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2016》在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2017年年會上正式發布。據課題組介紹,該報告定量測算2001—2015年我國海洋創新指數,客觀評估我國海洋創新能力和區域海洋創新能力,......
來源:發布時間:2017-05-10[打印本頁][關閉窗口]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是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