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2011年1月由科技部批準,依托山東大學組建的。其前身為山東大學生殖醫學研究中心暨山東省立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該中心為我國較早開展輔助生殖技術臨床及科研工作的大型醫療機構之一,為國務院首批博、碩士點, 博士后站。2003年1月成為國內首批通過衛生部輔助生殖技術準入的十三家醫療機構之一,積累了較豐富的技術轉化經驗。該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同時也是國家“211工程”資助學科,山東大學“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中心”依托單位還擁有山東省生殖醫學重點實驗室、生殖內分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2013年6月,“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生殖遺傳聯合實驗室”,致力提升中心的臨床轉化與國際化水平。“中心”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生殖醫學臨床基地、教學基地和研究中心之一。
人才隊伍
目前擁有從事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研究開發和輔助生殖臨床人員200余人,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1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入選者1人,衛生部突貢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突貢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貼1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30人(博士生導師 7人),中級職稱30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3人,碩士學位者47人。
科研項目與成果
“中心”具有豐富的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和省部級重大項目的經驗,自2011年建設以來,已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00余項,包括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973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衛生公益性行業重大專項1項,項目牽頭總經費7000余萬元。累計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160余篇,包括Nature Genetics 2篇、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篇,影響因子>10分的5篇;主編專著和教材10余部;獲得授權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1項。
其中,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生殖與生育重大疾病診治的規范化與推廣”為申報單位牽頭,聯合全國40余家三甲醫院和科研院所,圍繞婦科內分泌重大疾病、生殖障礙、生育方式及其安全性等典型代表和重大問題而開展的重大聯合項目。旨在充分整合國內現有資源,通過基線調研、各級示范基地的建設、各專病數據庫信息網絡的構建、健康教育和預防干預等措施,制訂婦科內分泌重大疾病和生殖障礙等疾病的規范化診治技術及推廣,有效提高我國目標疾病的整體診療水平。
粉菠蘿 品資所供圖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品資所)種質資源保存研究團隊破譯了粉菠蘿基因組并發現植物開花新機制。......
二月蘭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完成了二月蘭基因組的解析。通過基因組比較分析,在十字花科古多倍化演化和高產優質油脂性......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對在利比亞撒哈拉沙漠考古遺址收集的新石器時代的西瓜種子進行測序,破譯了迄今最古老的植物基因組。對6000年前的西瓜種子進行測序,為西瓜的馴化提供了新線索,有助研究如何增強西瓜的抗旱、抗......
在我們呱呱墜地之前,受精卵是如何發育成復雜個體的?為何正常的細胞會慢慢變成癌細胞?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正常發育的過程,也對理解疾病的產生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
與人類微生物組類似,植物微生物組被稱為植物的第二個基因組,對植物生長發育、養分吸收、病蟲害抵御等至關重要。近日,科學家發現了定殖于玉米莖木質部傷流液內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細菌微生物組,它們為玉......
15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利用Illumina測序技術分別研究了極小種群之一的巴郎山杓蘭和對葉杓蘭的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并基于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蘭科植物......
NGS測序中的常規類文庫主要針對全基因組測序,廣泛應用于各類物種的重測序、遺傳變異檢測、BSA性狀定位、遺傳圖譜構建、群體進化、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質粒&線粒體&葉綠體測序、宏基因組測序......
由紐約基因組中心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完成了一項對人類組織中RNA多樣性的研究,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當遺傳密碼轉錄成RNA時,一個基因通常會產生幾種不同形式的RNA分子,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轉錄......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枯葉蛺蝶 張宇博攝枯葉蝶的翅膀能夠完美地模仿一片枯葉,進而幫助其偽裝起來躲避捕食者的攻擊。是什么賦予它這種“天賦”呢?現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張蔚團隊揭開了這個秘密,她和合作團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