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我國光譜事業30年,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專家采訪報道系列
在這個豐收的金秋季節,我國的光譜學界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收獲――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在京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規模、參會人數以及期刊論文數堪稱歷屆會議之最。在會議召開之前,會務組、分析測試百科網、中國光譜網組成了宣傳報道小組,希望盡可能忠實地記錄和紀念我國光譜事業的30年,并展現會議的盛況。
顧仁敖教授:分子光譜學發展要有團隊精神,要重視年輕人
顧人敖教授
記者:您主編的《綜合英漢科技大詞典》是一部綜合性的大型雙語詞典,收錄了大量有關理、工、農、醫、生物等有關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主要學科的專業詞匯,編寫一本字典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您在編輯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呢?
顧仁敖教授:這本字典前后編了10年,以前的英漢科技詞典很少詳細的釋義,詞的用法也不多,我們要求把英語的詞性、所屬學科門類都要標清,有些詞在化學、數學、生物等不同領域里解釋不同 ,也要標清。編輯過程中,好多老師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堅持下去,包括兩個主編最后變成我一個主編,定稿時一共五百多萬字,整個過程非常艱辛。當時我們做了很多卡片,因為八十年代計算機還不普及,首先是英語老師把中文寫出來,再手寫插入科技詞匯,然后再進行語文/英語編輯(即返給英語編輯看,科技編輯收集的材料、組織的短語/詞組是否符合英語的語法),然后再到科技副主編,再到英語副主編,最后再送到我這里審查,一般要經過4~~5個工序。后來我們也不懂得保護版權,干脆給了商務印書館。
記者:這本字典對我們幫助特別大,尤其是對于初學科技英語的人,非常有幫助,有應用,短語,還有舉例,那么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
顧仁敖教授:我們各學科的老師首先要找詞,找到的詞,有些比較新,有些就比較老,我們要去掉這些老的詞,對于那些新的科技詞,要加上用法,適用范圍,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而且還要有優秀的組織能力,編委會里的各個成員怎樣協調,怎樣組織,都需要發揮團隊精神。我教育我的學生,不管以后干什么,既然選擇了讀研究生,哪怕很辛苦,也一定要堅持,同時一定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要有感恩的心,應該相互幫助,不要太功利,盡量靜下心來,少受一些誘惑和干擾,工作才能做好。
記者:請談談您近期的研究工作?
顧仁敖教授: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工作在上世紀70~80年代很熱,因為拉曼的信號強度會在銀的表面增強105~106倍,當時認為是很好的工具。本來認為紅外比拉曼靈敏度高,但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出現后,大家都看好,它可能是一個新的手段。但當時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它的機理有化學增強和電磁增強兩種,不同的實驗由不同的理論支撐,沒有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理論;第二個問題,只有銀、銅、金表面貴金屬有增強(銀最強),其它金屬很弱,而貴金屬稀少限制了它的應用,當時大量使用的是過渡金屬,但科研人員嘗試用Cd、Sn、Sb、Hg等都得不到增強。所以到8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上搞表面增強的就走到一個低谷,很多人放棄了。90年代初,田老師課題組、我們的課題組,努力在研究過渡金屬方面是否能突破。我們當時想到的用Fe,如果鐵表面能增強,鐵作為一個基質,表面吸附一些分子如緩蝕劑是否能增強,以及它的機理,緩蝕劑是配方,要一個一個試。同期國外有一些研究,在鐵上鍍銀或銀上鍍鐵有增強,但不能直接證明是否是鐵有增強。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后來我的一個學生在田老師那里去,最終得到了鐵增強不錯的結果,這個學生后來去了加州理工。后來田院士做Ni、Cd等過渡金屬都得到了增強,這是田院士很大的一個貢獻。我們主要做了一個鐵增強,也得到了江蘇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以后,我們研究表面增強如何能夠和生物結合起來。我們曾經想研究白血病,但血漿的提純和處理很困難,這個工作試了以后,沒有繼續。后來想到銀和生物的兼容性差,而銀的表面增強最強;金的生物兼容性高。我們就嘗試了里面是銀、外面包金的結構,研究發現含金12%、含銀88%的復合結構,比純銀的納米增強還強一個數量級。這個文章送到JPC很快就發表了。我們研究用金表面做生物表面的抗原、抗體的免疫檢測,為了提高靈敏度,就用了金/銀核橋結構,現在我們除了單組分的抗原抗體能夠識別,三組分的也可以。
還有一個工作,是我們課題組的姚建林報告的,就是磁性氧化鐵外面包金,也是核橋結構。有生物兼容性,加磁性可以使粒子有導向性,還可以富集一些分子。現在用它來免疫檢測,這次做了報告。這是磁性納米粒子,包括球形、紡錘形,比如紡錘形有長軸短軸不同角度,所以還可以研究偏振對拉曼光譜的影響。
記者:什么東西讓您產生這些靈感呢?
顧仁敖教授:我一直都在想,表面增強到底能干什么,如何應用?鐵是自然界儲量多的,用得廣的,但鐵的問題是容易腐蝕,所以加緩蝕劑,但配方要一個一個試。我當時還專門走訪了好多做鐵緩蝕劑的工廠,試了各種配方。基礎研究要真正獲得應用,不是很容易。我們得到了一些基礎研究向應用轉的結果,但真正轉到產業化,是很難的。生物方面的應用是我們2001年,醫院合并到蘇州大學,我們合作就更方便了。比如對白血病的嘗試。醫學的圖譜很復雜,識別有困難,關鍵是把信息分離出來:找到正常的、非正常的、中間態的,而一旦檢測到中間態就可以采取措施,不至于癌變。我一個美國的學生對我有了啟發,他后來開公司做熒光分析的儀器,也用表面、基底,他處理基底的技術不錯。他建議我:“熒光行,拉曼行不行?您已經做了抗原抗體,讓它應用像熒光那樣方便就好了。” 生物方面的應用我們還會繼續研究下去。
記者:這次恰逢我國分子光譜發展三十周年,請您談談您的體會和希望?
顧仁敖教授:我86年剛回國不久,是蘇大化學系的系主任,86年的分子光譜會議就在蘇州開,當時趙根鎖、席時權都參加了。我們的分子光譜一直都延續著比較好的傳統,分子光譜領域的專家們都很團結,在發展分子光譜這方面大家的認識非常一致;特別要提的是孟廣政同志,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他是一個凝聚體,把這些同志凝聚在一起。另外就是分子光譜研究隊伍對年輕人還是很重視的,《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志里有很多編委是很年輕學者,擅于老中青相結合,既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也使年輕人更快地成長。整個國家的發展形勢也很好,分子光譜的儀器,在三十年中間,特別是后十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前我們國家的拉曼儀器是很少的,甚至是稀有的,價格也很貴,我們靠自己做的拉曼儀器開始工作,后來有了一臺拉曼,用了一段時間后不好用了,每年就有學生到廈大田老師那里去做,我們和田老師合作了20年。前幾年,我們更新了拉曼儀器,核橋結構以及磁性納米粒子都可以實現了。可以說表面增強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一直堅持,沒有遇到困難就放棄了。
我期望分子光譜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應該發揚原來的優良的傳統,要有團隊精神;第二個就是重視青年;同時也希望年輕的同志,能不負眾望,能挑起這個擔子,使得分子光譜事業后繼有人,一代比一代更強。現在儀器好了,應該能做出很多我們以前無法做出的工作。比如和各式電鏡的配合,以前結果做得好不好,不清楚;現在做得好不好,一下就看出來了,可以找到什么樣子得到最強的,就能知道表面應該處理成什么樣子。比如,電化學還原出的銀表面要進行處理,使它成為活性的銀,才有表面增強,但以前只能憑眼睛看顏色是什么樣的,紅了一點還是藍了一點,但是只憑顏色看、再摸索處理條件只憑經驗。而現在都是TEM、SEM儀器測量,條件好了很多,應該干出更好的工作來。
附 顧仁敖教授簡介:
顧仁敖, 男,1940年11月生,教授,江蘇江陰人。1962年畢業于江蘇師范學院化學系, 留校任教。現為蘇州大學化學物理研究室主任, 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1985年至2001年先后擔任蘇州大學化學化工系系主任、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副校級調研員。1981年12月由國家教委派往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進修,為期二年。1991年3月至9月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美訪問、合作研究。 近年來先后應邀去日本、香港、德國、意大利、波蘭、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講學和學術訪問。長期從事物理化學教學和光譜電化學研究。近期主要開展過渡金屬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及非水體系金屬電極表面的拉曼光譜和電化學研究;金屬、金屬核殼納米粒子的制備和納米粒子陣列組裝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生物分子的拉曼光譜研究和免疫分析。1986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19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研究” 、“鐵等金屬的表面拉曼光譜電化學研究及其在緩蝕中的應用” 先后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貴金屬電鍍等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 并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曾憲梓優秀教學三等獎一項, 主編的《綜合英漢科技大詞典》獲得國家辭書二等獎, 1995年獲蘇州市首屆優秀科技人才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兼任全國光散射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化學教育》、《光散射學報》編委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