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其大小取決于植物碳輸入和微生物碳輸出之間的動態平衡。作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關鍵環節,土壤碳激發效應是指植物碳輸入導致土壤有機碳分解加速或減慢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碳庫的周轉速率。因此,闡明土壤碳激發效應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調控因素,有助于認識土壤碳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進而對準確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以往的土壤碳激發效應研究主要關注植被、土壤與微生物屬性等傳統因素的影響,尚不清楚土壤碳穩定性機制(化學難降解性和物理化學保護)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為研究對象,基于2200km的野外樣帶調查,結合室內13C同位素標記實驗、地球化學分析、模型反演等多種手段,揭示了土壤碳激發效應的空間變異及其驅動因素。結果發現,土壤有機質的化學難降解性和物理化學保護是導致高寒草地土壤碳激發效應空間變異的關鍵因素,其作用超過了傳統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屬性。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土壤碳激發效應隨土壤難分解碳組分的增加而增強,但隨土壤團聚體和礦物保護作用的增加而減弱。該研究強調了土壤碳穩定性機制對土壤碳激發效應的調控作用,相關結果為模型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碳庫的動態變化提供了啟示。
該研究成果于11月8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楊元合研究組副研究員陳蕾伊和已畢業碩士研究生劉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元合為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研究員朱彪、哥廷根大學教授Yakov Kuzyakov和上海海洋大學教授許云平也參與了部分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
土壤碳激發效應受化學難降解性和物理化學保護調控
森林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碳庫,在氣候變暖的情景下,微生物將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并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進而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因此,土壤碳排放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關鍵挑戰......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貢獻了諸多生態服務功能,例如:凈初級生產力、氣候和水分調節、養分循環與碳固存等,這些服務功能的效益取決于地上植物群落以及地下土壤微生物多功能性的發揮程度。因此,對......
森林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碳庫,在氣候變暖的情景下,微生物將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并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進而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因此,土壤碳排放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關鍵挑戰......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技術,可以跟蹤微生物并了解它們處理土壤碳的各種方式。這些發現增加了人們對細菌如何促進全球碳循環的認識。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這一點很重要,因為......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于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
全球約60%的土壤碳儲存在多年凍土區,隨著氣候變暖促進土壤碳排放,多年凍土區域有可能因此成為一個巨大的碳源。當前的地球系統模式只模擬了凍土垂直水平上的緩慢融化,而沒有考慮到凍土的突然解凍過程。凍土的突......
日前,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地下生態過程研究團隊以我國人工林種植面積較大,菌根類型、生長速率、細根屬性等均有顯著差異的杉木,以及日本落葉松和水曲柳為研究對象,采用13C和15N示蹤技術,同時監測了土......
侵蝕區森林恢復及重造林的問題一直以來是恢復生態學方面的熱點問題,而由此帶來對其土壤碳氮有機庫的影響仍難以預測。森林恢復通過長期的碳儲存(植被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損失,但其對土壤碳氮庫帶來的影......
為了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運用土壤分餾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
為了揭示全球變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與美國Oklahoma大學的駱亦其教授等開展了對此項目的合作研究,運用土壤分餾(soilfractionation)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