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11-11 10:34 原文鏈接: 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完成獲多項重大發現

    在南極發現的類似蜘蛛的海洋新物種正在產卵

    一種名為“crassota”的極地生物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著的名為“Stephanthus antarcticus”的南極海葵

    南極銀魚

    一只正在游動的深海底棲櫛水母

    海天使,體型非常小,呈透明膠狀,生長于極地海域,而溫暖海域的種類小上許多。有些海天使專吃海蝴蝶

    一只會發光的櫛水母正在水中游動

    新發現的海洋生物

    在南極發現的類似章魚的新物種,由30億年前就在南極生活的原始生物進化而來

    新發現的海洋生物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于日前完成,參與該活動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許多奇特的物種,如新西蘭海岸附近的一個海蛇尾世界,章魚向新環境進軍的“南極高速公路”,以及潛伏于墨西哥灣海底的微型甲殼類動物。

    羅恩·奧多(Ron O'Dor)來自加拿大,是國際海洋生物普查活動首席科學家。他說,“我們還會陸續獲得更多發現,”研究人員還在忙著整理搜集來的最新資料,從而對海洋生物的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的最新結果已于11月9日公布。另外,參與這一計劃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將于11日參加一個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召開的會議。

    來自世界上82個國家的2000余名科學家參與了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工作,這一項目計劃在2010年完成。奧多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一個令他興奮不已的發現是,許多深海章魚都具有“南極血統”。隨著南極氣候越變越冷,表面冰雪覆蓋面積增多,章魚被迫進入更深的水域生活。鹽和氧的濃度在深海很高,這種高密度的海水不斷向外流,將已適應新環境的章魚也帶走,這樣一來,它們擴散至世界各地的深海水域。

    他指出,在全球范圍內活動的深海章魚都缺乏“墨水袋”(ink sack),在潛水區,章魚可以通過墨水袋噴射偽裝物,逃離險境。奧多說,畢竟,如果章魚生活在四周一片漆黑的地方,那么墨水就沒了用武之地。委內瑞拉科學家帕特麗夏·米羅斯拉維奇(Patricia Miloslavich)對從蝸牛、烏賊到魷魚等最新發現的軟體動物都十分感興趣。

    一旦國際海洋生物普查工作完成,研究人員計劃出三本書:第一本是海洋生物普遍性調查,第二本則是每個工作組的具體調查情況,第三本焦距于生物多樣性。奧多表示,研究人員還將與科學雜志《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合作,希望通過這家科學雜志的網站將普查結果向每一個人公開。

    參加本周會議的科學家還將聽到另外一個好消息:研究人員在新西蘭海岸附近發現了一個他們稱之為海蛇尾城市的新環境。海蛇尾是一種具有五個手臂的動物,一直生活在海底山脈的山頂,在這里,水流的速度達到時速2.5英里左右。高速行進的水流可以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海蛇尾只要舉起手臂,就能獲得充足的食物。研究人員還在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峽谷頂部發現了大批小型甲殼類動物。據估計,每平方碼(約合0.8平方米)生活著1.2萬只這種小型甲殼類動物。



    以下是這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的其他重大發現:

    位于美洲和歐洲之間的中大西洋山脊潛藏著數百個稀有或未知物種;

    這個山脊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活躍熱通風口(hot vent),這個熱通風口位于海底13,300英尺(約合4100米)深處,生活著海葵、蠕蟲和蝦等海洋動物;

    黑海深處的幾處山脊由細菌席(bacterial mat),生活在富氧水體與硫化物沉積物界面附近)構成,細菌席將甲烷作為能源,可形成13英尺(約合4米)高的煙囪形物體;

    研究人員在日本附近琉球海溝(Ryukyu Trench)23,455英尺(約合7217米)深處發現了一種櫛水母(comb jelly),這是迄今發現的生活在最深水域的櫛水母。這一發現提出了有關如此深度下是否能獲得足夠食物來源的問題,按照科學家原來的想法,如此深度下的食物來源不能維持食肉動物的正常需要;

    “大白鯊咖啡廳”:衛星標簽發現大白鯊每個冬天都會經過長途跋涉,匯集到太平洋生活半年時間。在這里,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大白鯊經常潛入深975英尺(約合300米)的水下,研究人員由此推測,這可能對大白鯊的獵食或繁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章

    廣西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鋪開

    2月17日,廣西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鋪開工作啟動儀式在容縣舉行。按照國家2023—2024年全面鋪開、2025年完成成果上報的總體要求,預計全區要完成10萬個土壤表層樣點調查采樣,今年要完成70%以......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改變什么?

    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0年,我國啟動了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歷時3年,2月15日,調查工作成果發布。海量數據中,我們面對哪些風險隱患?又該如何更好的防范與應對?《新聞1+1......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各項任務已完成

    今天(2月15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情況。國家減災委秘書長、國務院普查辦主任鄭國光表示,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已全面完成了普查調查、數......

    科學家在滇西北發現一系列重要古人類活動線索

    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通過2022年度的聯合科學考察,考古人員在滇西北地區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人類活動線索。據介紹,滇西北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區域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氣候環境的區域變化和垂直......

    283家機構入圍!第三批土壤普查實驗室名單公示!

    按照《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開展普查實驗室篩選工作的通知》(農建發〔2022〕3號,以下簡稱《通知》)和《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組織開展第三批檢測實驗室初篩推薦......

    溫室氣體高排放或影響近九成海洋生物生存

    英國《自然》雜志22日刊載的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一項研究成果說,若是持續高能耗溫室氣體排放,那么到2100年,將有近九成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研究人員分析了動物、植物、細菌等約2.5萬種海洋生物,綜合考......

    《海洋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試行)》發布

    關于發布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海洋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試行)》的公告公告2022年第19號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安全,規范生態環境基準工......

    關于開展“典贊·2022科普中國”活動的通知

    科協辦發普字〔2022〕21號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

    《科學報告》:長須鯨種群在南極攝食地回升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海洋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1976年限制捕獵以后首次記錄到南極長須鯨在許多古代攝食地覓食,包括首次視頻記錄到大群長須鯨在南極象島附近覓食。他們認......

    “神鷹天坑”里發現2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

    “經過一周的聯合科考,我們確認,近期發現的廣西樂業‘神鷹天坑’和其他3個塌陷漏斗、溶洞群,都由伏歸地下河流域孕育而來,是一個全新的天坑家族。”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以下簡稱巖溶所)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