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作者:瀏覽次數:181
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重點從檢測標本采集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方法等維度對新冠病毒檢測工作作出要求,訪指南方未能成熟、易于實施。
為做好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機構的組織協調,完善疫情信息監測報告,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控制疫情傳播,降低病死率,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法定傳染病甲類管理、全國疫情形勢變化和病例流行病學、臨床研究進展,在第三版防控方案的基礎上更新制定本版方案。
2020年2月7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公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并在第四版中詳細公布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最新實驗室檢測指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四版)》(下簡稱指南),重點從檢測標本采集和核酸檢測方法等多個層面作出要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采用實時熒光RT-PCR進行鑒定,推薦選用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ORF1ab、N基因區域的引物和探針,是比較成熟、易于實施的核酸檢測方法。
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結果判斷標準為:
1、陰性:無Ct值或Ct≥40。
2、陽性:Ct值<37,可報告為陽性。
3、灰度區:Ct值在37-40之間,建議重復實驗,若重做結果Ct值<40,擴增曲線有明顯起峰,該樣本判斷為陽性,否則為陰性。
二、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規定,在實驗室要確認一個病例為陽性,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同一份標本中新型冠狀病毒2個靶標(ORF1ab、N)特異性實時熒光RT-PCR檢測結果均為陽性。
2、 如果出現單個靶標陽性的
檢測結果,則需要重新采樣,重新檢測。另外陰性結果也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產生假陰性的因素。
三、在標本采集方面:
指南主要從采集對象、采集要求、采集種類等維度進行了規定。要求采集的標本主要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標本、下呼吸道標本、眼結膜拭子、糞便標本、抗凝血和血清標本等。臨床標本應當盡量采集病例發病早期的呼吸道標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標本)和發病 7 天內急性期血清以及發病后第 3~ 4 周的恢復期血清。指南還對10種標本的采集方法做出規定,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深咳痰液、血液標本、糞便標本和眼結膜拭子標本等。
1.咽拭子:用2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桿拭子同時擦拭雙 側咽扁桃體及咽后壁,將拭子頭浸入含3ml病毒保存液(也可使用等滲鹽溶液、組織培養液或磷酸鹽緩沖液)的管中,尾部棄去,旋緊管蓋。
2.鼻拭子:將1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桿拭子輕輕插入鼻 道內鼻腭處,停留片刻后緩慢轉動退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纖維 頭的塑料桿拭子以同樣的方法采集另一側鼻孔。上述兩根拭子 浸入同一含3ml采樣液的管中,尾部棄去,旋緊管蓋。
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與負壓泵相連的收集器 從鼻咽部抽取粘液或從氣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將收集器頭部 插入鼻腔或氣管,接通負壓,旋轉收集器頭部并緩慢退出,收 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樣液沖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兒導 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來替代收集器)。
4.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將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含3ml 采樣液的50ml螺口塑料管中。
5.支氣管灌洗液:將收集器頭部從鼻孔或氣管插口處插入 氣管(約30cm深處),注入5ml生理鹽水,接通負壓,旋轉收集 38 器頭部并緩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樣液沖洗收集器1 次(亦可用小兒導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來替代收集)。
6.肺泡灌洗液:局部麻醉后將纖維支氣管鏡通過口或鼻經 過咽部插入右肺中葉或左肺舌段的支管,將其頂端契入支氣管 分支開口,經氣管活檢孔緩緩加入滅菌生理鹽水,每次30~50 ml,總量100~250ml,不應超過300ml。
7.血液標本:建議使用含有EDTA抗凝劑的真空釆血管采集 血液標本5ml,室溫靜置30分鐘,1500~2000rpm離心10分鐘,分別收集血漿和血液中細胞于無菌螺口塑料管中。
8.血清標本:用真空負壓采血管采集血液標本5ml,室溫靜 置30分鐘,1500~2000rpm離心10分鐘,收集血清于無菌螺口塑 料管中。
9.糞便標本:如患者發病早期出現腹瀉癥狀,則留取糞便 標本3-5ml。
10.眼結膜拭子標本:眼結膜表面用拭子輕輕擦拭后,將拭子頭進入采樣管中,尾部棄去,懸緊管蓋。
四、對于采樣人員個人
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要求:
N95 及以上防護口罩、護目鏡、連體防護服、雙層乳膠手套、防水 靴套;如果接觸了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應及時 更換外層乳膠手套。
五、標本采集、運送、儲存等:
根據目前掌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點、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資料等信息,指南規定:標本采集、運送、存儲和檢測暫按二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管理的方面包括病毒培養、動物感染實驗、未經培養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滅活材料的操作等,具體詳情見附件。
文章鏈接:儀器設備網 https://www.instrumentsinfo.com/technology/show-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