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地理、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導的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和學術帶頭人,其中三人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師門四院士”、師生三代先后勇闖地球“三級”的學術佳話廣為流傳。而根據李吉均本人生前遺愿及家屬意愿,喪事從簡。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吉均先生,因病于2020年7月21日凌晨2時07分在蘭州逝世,享年87歲。
李吉均先生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州,1952年考入四川大學地理系,一年后因院系調整轉入南京大學地理系。1956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李吉均先生主要從事冰川學、自然地理學、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和干旱區人地關系研究,在冰川學和地貌學領域致力于青藏高原、黃河階地、黃土地層、地文期、現代冰川和第四紀冰川研究,關注的核心科學問題始終是青藏高原隆升和亞洲大地貌與環境演變問題。1958年,李吉均先生參加施雅風院士領導的祁連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帶領第四分隊考察黑河上游冰川,開始走上冰川學研究之路。197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李吉均先生作為冰川組組長主持了西藏以及后來橫斷山的冰川考察工作。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槍勇冰川上,李吉均先生積勞成疾,患上了高山反應的嚴重肺水腫,但他仍然堅持工作。1986年和1996年,分別主編出版《西藏冰川》和《橫斷山冰川》兩部專著。
1988年,李吉均先生提出“季風三角”概念,生動刻畫了中國東部第四紀環境演變的氣候格局及其機理。1989年,與施雅風、崔之久等30多位學者共同撰寫出版了專著《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提出被李四光教授判定的冰川沉積實際是泥石流堆積,由此大體澄清了困惑中國地學界多年的“東部古冰川遺跡”之爭,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繼20世紀70年代末發表關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奠基性成果,90年代李吉均先生又通過對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沉積、河流階地和夷平面等綜合研究,深入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和環境效應問題,提出當今亞洲自然地理之基本格局、季風氣候是經“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和“共和運動”而最終形成的觀點,開創了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階段。1991年,因在冰川學、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環境效應、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領域的一系列重要原創性學術成就,李吉均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吉均先生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是立德樹人、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在他的帶領下,蘭州大學地理學科不斷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人才和學術高地,2001年自然地理學榮獲國家重點學科第一名。2005年,他主持的“立足西部,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國家理科地理學基地”項目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親自指導的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很多已成長為我國地理學領域研究的骨干力量和學術帶頭人,有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8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他與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事跡成為學界佳話,激勵著一批批學者、學生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工作。“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006年,李吉均先生把教學成果獎獎金全部捐出來,設立了“求真”獎學金,鼓勵青年學生讀書、做事都要實事求是、講求真善美,為真理而奮斗。
李吉均先生胸懷家國,“騎著白馬為祖國探礦”。他倡導并推動在中國地理學會下設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地理建設分會;推動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和甘肅省科委共同成立中國西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學術活動。他為西部大開發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建議和思路,如西北開發交通先行、建成西部鐵路的“大十字”等。
李吉均先生博學審問、深思篤行,言傳身教、獎掖后學,他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與一絲不茍的學術品格深得學界的敬仰與愛戴。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諾言,書寫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典范,將智慧、才華和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人類的科學事業,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給了西部和蘭州大學的發展建設,奉獻給了他摯愛的學生們。他堅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淵博的學識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四有好老師”的真實寫照,是“自強不息、獨樹一幟”蘭大人的真實寫照,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景仰和懷念。
李吉均先生的離開是蘭州大學的巨大損失,是我國科技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我們由衷地崇敬李先生,沉痛哀悼李先生,深切緬懷李先生!
李吉均先生永垂不朽!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院士在央視新聞節目中表示,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和國際的先進水平距離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我......
斯坦福大學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屹教授的研究成果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根據scholarGPS的統計,崔屹教授的論文《ImprovingcyclabilityofLimetalbatte......
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學者王中林院士,在過去五年中被公認為該領域的頭號學者。根據近日scholarGPS發布的榜單,王中林院士在材料與工程學科等多學科下的排名,近五年榜單終生榜單里均名列前茅。排名類......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
據武漢發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800萬元獎勵,并受聘為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