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8-18 10:21 原文鏈接: 肥達氏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將已知的傷寒桿菌“O”抗原、“H”抗原和甲型、乙型副傷寒桿菌“H”抗原與病人血清混合作試管定量凝集試驗,以檢測病人血清中的相應抗體,臨床上作為診斷傷寒和副傷寒的參考依據。

    儀器、耗材 待檢血清診斷菌液蒸餾水試管試管架微量移液器吸管水浴箱

    實驗步驟

    1. 將大小一致的小試管放置試管架,4排,每排8支,作好標記。

    2. 在所有32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生理鹽水0.5ml。

    3. 另取1支試管,加生理鹽水1.8ml和病人血清0.2ml,充分混勻,得到1:10稀釋血清。在每排第1管中分別加入該1:10稀釋血清0.5ml,充分混勻,即得1:20稀釋血清。

    4. 對倍稀釋病人血清:分別從每排第1管中取0.5ml血清加入本排第2管,混勻,再從第2管吸取0.5ml血清加入第3管,混勻。依次類推,直至每排第7管中加入稀釋血清0.5ml,混勻后從每排第7管中吸取0.5ml丟棄。從而每排1~7管得到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的對倍稀釋血清。第8管不加血清,只加生理鹽水作陰性對照。

    5. 加入菌液:各排從第8管開始,由后往前每管加入診斷菌液0.5ml。

    第1排各管加入傷寒桿菌“H”菌液。

    第2排各管加入傷寒桿菌“O”菌液。

    第3排各管加入甲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

    第4排各管加入乙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

    此時,各血清管的血清稀釋度又增加了1倍,依次為1:40、1:80、1:160、1:320、1:640、1:1280、1:2560,每管總量為1ml。

    其他

    結果判定與書寫

    根據凝集反應的強弱,分別用“++++”、“+++”、“++”、“+”和“-”表示。

    1. ++++:完全凝集,上層液體清澈透亮,細菌完全凝集沉淀于管底。

    2. +++:大部分凝集,上層液體基本透明,細菌大部分(75%)凝集沉淀于管底。

    3. ++:中度凝集,上層液體半透明,管底有明顯凝集沉淀物。

    4. +:弱凝集,上層液體混濁,管底僅有少量凝集沉淀物。

    5. -:不凝集,液體呈乳狀,管底有明顯凝集沉淀物。

    判斷血清凝集效價:先要看各排對照管,在對照管均不發生凝集時,依次觀看各試驗管,以出現明顯凝集現象(++)的血清最高稀釋倍數作為該血清的凝集效價(抗體效價)。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