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自曝已接種實驗型新冠病毒疫苗,引起人們對疫苗研發進展的格外關注;同時,全球在疫情壓力下對疫苗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疫苗的研發能否跟上迫切需求?近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疫苗研發人員。
疫苗研發多多益善
自疫情暴發以來,國內外已有多個團隊啟動了疫苗研制的攻關,特別是我國支持的5種路線的疫苗研發都陸續取得良好進展,這些“在路上”的疫苗相互托底、相互保障,能夠最大程度保障疫苗的研發取得成功。
“許多人問高福院士接種的是哪種、哪家的疫苗,大家有這種問題,說明我們在疫苗研發上的進展不少,所以才有諸多選擇。”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戴連攀對《中國科學報》說,目前疫苗啟動研發的、開展驗證的、進入臨床的數量呈現出“金字塔”形狀,這是非常有利的局面。
據統計,全球范圍內大約有250 種新冠疫苗正在開發中,包括mRNA疫苗、復制型或非復制型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滅活病毒疫苗等類型,至少有17個新冠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評估。
“目前疫情全球蔓延的勢頭不減,疫苗研發成功后,缺口將是巨大的。一個公司、一種疫苗不可能滿足這樣巨大的需求,須多家企業參與生產,提供多種有效疫苗。”戴連攀對《中國科學報》說,目前各個團隊研發進度不同,但整體上已形成了“研發—驗證—獲批臨床”的金字塔,這有利于優秀的疫苗最終脫穎而出。
就傳染病的防控而言,一般人群中至少有2/3的人接種疫苗后才會形成免疫屏障。以全球人口數量為76億計,全世界對疫苗的需求數量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戴連攀還告訴記者,為了盡量降低臨床試驗的風險,目前在研制中的疫苗的適用目標人群普遍在18~65歲區間內;針對青少年和老人使用的疫苗和新型疫苗的工作也在推進中。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原設計
戴連攀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目前也在推進兩款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進展順利。
其中一款為高福、嚴景華團隊聯合疫苗生產企業研發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已于6月19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進入臨床實驗;另外一款為重組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最近也已與另一家疫苗生產企業簽署共同研發合作協議,目前正處于臨床前準備階段。
戴連攀先后參與了上述兩款疫苗的設計和研發,目前相關工作均在有序開展中。
2020年春節期間,戴連攀研究員帶領研究生開展新冠疫苗開發攻關。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戴連攀告訴《中國科學報》,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的抗原系基于結構設計的刺突(S)蛋白受體結構域(RBD)二聚體抗原,是把病毒最重要的抗原部分拿出來表達,因所表達出的抗原是蛋白質成分,其在使用、工藝生產的過程中更安全;同時,該二聚體抗原具有獨特的結構,不攜帶任何形式的外源標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而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在抗原的選擇上也摒棄了新冠病毒完整的S蛋白,同樣選擇使用基于自主知識產權設計的抗原亞單位作為疫苗靶點。戴連攀介紹說,選用黑猩猩腺病毒作為疫苗載體,是因為在人群中針對該載體的預存免疫很低,具有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基于此前的經驗——2018年初,高福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曾在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發中取得成功。
另外,記者注意到,7月20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開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1/2 期單盲隨機對照試驗的初步報告》——該疫苗也是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載體。結果表明,在所有評估的受試者中,重組腺病毒疫苗均耐受,并產生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強大免疫應答。
戴連攀告訴《中國科學報》,團隊與疫苗生產企業合作研發的載體疫苗與牛津大學—阿斯利康這款疫苗屬于同一技術路線,牛津大學這一階段性成果也給了我們極大鼓舞。
目前,戴連攀等人研發的載體疫苗正在進行動物有效性評價。他向記者披露,在該載體疫苗的制備中,除了針劑,還開發了其他劑型。
兩因素讓疫苗研發速度史無前例
一款疫苗的研發,除設計環節和概念驗證之外,備選疫苗還要通過一系列的小動物、大動物(靈長類)實驗驗證,然后通過復雜的臨床前準備,再進入臨床進行三期人體實驗,對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充分驗證;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還要完善疫苗規模生產前的工藝和規范,最后才是疫苗的生產和應用。上述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延宕疫苗研發的進度。因此,一般而言,疫苗的研發常常需要數年甚至十數年的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從這個意義是來講,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國內外新冠疫苗研發的速度史無前例。
戴連攀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一方面得益于各團隊此前打下的科研基礎,另一方面得益于科研人員心懷使命、分秒必爭的努力。
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例,據了解,他們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布局對包括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MERS)在內的冠狀病毒的研究探索,并搭建了系列軟硬件平臺。這其中既有對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的結構生物學機制的探析,也有對相應疫苗研發的布局。特別是基于RBD二聚體抗原的設計策略在MERS疫苗中取得的成功,研究團隊進一步拓展了其在其他β冠狀病毒疫苗研發中的應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疫苗研發通用策略。
可以說,正是基礎研究的長期積累和對成果不斷轉化的嘗試,為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與此同時,在這場與疫情賽跑中,科研人員在巨大壓力之下“誓要成功”的信念與堅持,也是疫苗研發能夠獲得如此速度的關鍵。
記者了解到,戴連攀因疫情發生突然,過年剛回家就折返回單位。返京時,在空曠的首都國際機場逆行,他感到“責任和壓力一下子都來了”。而攻關核心團隊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徐坤、鄭天依、韓雨璇等人也在春節期間第一時間趕回實驗室,投入到這場戰斗之中。沒有周末、不分晝夜,他們的工作進度以小時計、以分鐘計,每個人都在超負荷運轉。
為了加快實驗,他們還經常同時開展幾套實驗方案——一個實驗做完了,結果可能是A也可能是B,他們就準備AB兩個方案往前推進。這樣子工作量會增加,但是速度會加快。
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4集體、7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祝賀以上獲獎集體和個人!......
2023年4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楊正金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內近無摩擦的離子傳導(Near-frictionlessiontran......
4月24日,“科學與中國”走進大灣區暨深圳第十一屆院士專家巡講系列活動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幕,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通過視頻向活動致辭,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曦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6位兩院院士出席......
4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一行在石家莊會見了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并與副省長嚴鵬程等舉行了科技合作會談。張濤代表院黨組感謝河北省長期以來給予中科院各項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
5年,對于高端制造產業意味著什么?在一些制造企業,5年的時間,可能僅夠新增幾條產線,或是完成一兩次智能化升級改造,再或增加幾種新產品的生產。位于江蘇昆山的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可控)用......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組織召開“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能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廣州舉行。據悉,廣東省經濟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探索科學......
不同優勢植物功能群濕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凈交換對增溫的響應。中科院大氣所供圖全球增溫對濕地的溫室氣體“匯”(簡稱碳匯)功能有沒有影響?有何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
2023年3月18日,《CellStem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躍軍研究組題為《人神經分化過程中跨時間......
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引進更多京津高端人才服務河北,加深京冀科技合作,2月24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和定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定州市科學技術局共......
3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發布一則突發消息,著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將中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關系,撤出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領導工作。2004年,在中法領導人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巴斯德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