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8-31 06:22 原文鏈接: 楊衛院士給出“中國期刊落后國外10年”問題思路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

    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后。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以下為楊衛發言摘錄。

      期刊發展速度不及學術產出速度

      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到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據世界首位。中國的學術發展路徑基本相似,但速度落后了大概十年。

      大約在2010年前后,ESI的22個學科中,中國的國際影響逐漸顯現。到了2020年,中國的學術產出量與歐美大致相當。

      2010年愛思唯爾公布的全球被引量最高學者排行榜中,前1%的學者里,中國占1%左右。2013年是3%,現在是202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0%。

      而我們期刊的發展速度又大概再落后十年。

      世界通用數據庫中,中國的論文發表量基本占到全球的20%,已經超過中國人口占全球的比重,也超過了中國GDP在全球的占比。

      但中國本國數據庫論文有100多萬篇,SCI有50幾萬篇。還有很大一部分中文論文沒在SCI和Scopus數據庫里。

      中國的五千多種科技期刊,大概有400多種被SCI收錄,有700多種被Scopus收錄,也還有大部分沒有被全球數據庫收錄。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共享。

      再看影響因子。20年前,中國按領域加權的影響因子大概只有0.4多一點,從2017年到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了1這個世界平均線,可以說論文總體質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還大大低于歐洲、美國的均值。

      但是,我們也可喜地看到,全球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中,中國在過去20年來是一起而上,到2019年我國在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論文數量已經追上了歐美。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疫情之初由中國作者投稿的一批文章,成為這個領域中早期的、經典性的文獻。《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占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

      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后

      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的SCI論文里,現在大概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自己辦的SCI期刊,其余92%去了國際其他國家主辦的期刊。

      二是弱小。從期刊平臺講,我們還是處于比較弱小的地位。看中國科協的統計數據,JCR期刊數量世界前十的國家中,中國有241種,美國有3052種,這還有數量級上的差距。

      三是分散。JCR一區期刊中國目前有81種,對比英國731種,美國1029種是遠遠落后。必須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見。

      四是慢進。我們高質量期刊的發展并不算快。2010年到2019年,中國JCR期刊數量從132種變成241種,增加了一百多種,而同期全世界JCR期刊的增量為1300多種。

      在我們看來,國內一些最好的期刊,和它在國際上最好的同類期刊比,還有一定差距。要想把影響因子和載文量同時上去,這個過程還比較艱巨。

      比如Cell在195種期刊中的學科排名是第二,《細胞研究》是第七。Cell的影響因子38.637,總被引頻次超過25萬,《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是20.507,總被引頻次大約是1.6萬。

      世界名刊往往是影響因子高,體量比較大。而我們這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向上攀升,但載文量的增加還不是太多。

      另外,國際期刊界的一些變化,比如開放獲取出版開始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新的銷售模式,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積極地參與,目前還落后幾拍。

      開放獲取有混合型期刊和全開放獲取型期刊,現在有趨勢要把混合型期刊變成轉化型期刊,即開放獲取的比例只能越來越高,比如比例達到75%的時候變成全開放獲取期刊。

      這樣的實踐過程,我們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案例。

      我們現在很多期刊都是最開始時開放獲取,影響因子上去以后就開始收費。這是針對我們后發狀態的一種發展思路,但還是與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差一兩拍。

      期刊平臺的癥結

      我們的期刊平臺之所以滯后,有4個方面的癥結。

      第一是分布狀態小、散、亂。

      第二是辦刊態度比較保守。這次科協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又評了一批高起點的新刊,我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它們辦刊的態度相對來講不保守。

      第三是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的缺失。但國際上還有評論,說中國期刊狀況在好轉,原因之一是我們從市場上開始招一些年輕的、專業化的科學期刊人員,說明是處于積極向上、擴張的態勢。

      我希望我們的科學期刊編輯,不應該變成科技人員里地位比較低的一類,而是變成單獨一類,有單獨的職稱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這樣才能適應將來我們要在科技平臺上起飛的態勢。

      第四是我們的數字期刊平臺還比較落后,CNKI尚不具備與ESI、Scopus等競爭的水平。我們的優勢是中文數據資源比較多。

      我前幾天參加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會上有人提到,現在要加強誠信,研究生要論文查重,期刊平臺收取的核查費用是不是要得很高?我專門去了解之后發現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但也說明中國期刊平臺的商業運行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更有國際視野,或者說一個具有進取性的視野。

      四種驅動模式促進高質量發展

      2019年中國科協等單位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為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戰略思路。基于這個思路,期刊發展有一個“四輪驅動”的過程。

      首先是典型驅動。2019年中國科協牽頭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先豎起了一些樣板,比如22種領軍期刊、29種重點期刊,然后是199種梯隊期刊,還有最近剛評出的30種高起點新刊。

      第二是模式驅動。現在開放獲取獲得國家支持,有的期刊一開始不收APC(文章處理費),等影響因子弄大以后再慢慢收,現在基本上是采用這樣一個模式。一開始我估計是有效的,但將來萬一“斷頓”了怎么辦?還需要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第三是數據驅動。數據平臺的建立我們還可以利用新媒介。我們現在也開始打造兼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分析工具。采取方式包括資本共融、數據互連、經驗分享、技術互鑒、線上共贏等。

      最后一個“輪子”是合作驅動。應該說在座很多國際科技出版界的朋友們,都在為中國同行的奮起加油、出謀劃策,采取了很多共同的措施,比如如何科學編輯的培訓、怎么推出領域新刊。

      通過國際上這些較大的科技出版平臺,慢慢培養出一支主編隊伍,這支隊伍也能夠把我們國內自己期刊的水平慢慢帶上去。


    相關文章

    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發布

    27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45種期刊100個學術會議中國首次遴選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9月20日在北京舉行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透露,在該所組織開展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普類)首次申報與遴選工作,以及遴選......

    逆境中長出的“中國牌”晶體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中國牌”晶體,何以“斷層”領先數十年?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中國期刊“黑神話”,比肩NCS!影響因子高達33.2

    日前,國產期刊TheInnovation獲得首個影響因子(IF=32.1),成為科睿唯安JCR綜合性期刊分類下排名僅次于《自然》(IF=64.8)和《科學》(IF=56.9)的期刊,并且這本期刊在目前......

    從儀器公司巨頭CEO視角看,中國市場影響力

    “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盡管這些改善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同比略有增長,團隊執行很棒,可市場仍然安靜”“繼續下跌,但邊際改善,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伴隨外資儀器儀表巨頭們最新季度財報的陸續披......

    直播預告|JCRQ1期刊主編在線分享!

    直播時間:2024年8月21日(周三)18:00——20: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67673620054......

    中國代表隊獲第56屆國際化學奧賽4枚金牌

    第5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閉幕,中國代表隊4名參賽高中生選手全部斬獲金牌。本屆競賽自21日開始,共有來自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327名選手參加,產生36枚金牌、67枚銀牌......

    “五愛”院士的家國情懷——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莊育智

    田晶娟繪人物簡介: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難熔金屬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后多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