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取材是將送檢標本進行客觀描述并將病變部位組織切成厚薄適度的小片后裝入小盒(進入組織脫水程序),取材至關重要。
二、取材環境
取材室由取材臺、記錄桌、標本陳列架、電腦查詢等組成;取材臺應有良好的排風、進出水系統,配備齊全的刀、剪、鑷、尺等基本工具和備用固定劑,記錄桌應備
有打號機(無時應用鉛筆)、記錄紙張、標本小盒及盒蓋等,標本陳列架應存放、拿取方便、排風良好,電腦查詢應與登記臺和醫師診斷記錄結果的計算機相連。
三、操作
1.首先進行核對:記錄者拿出一份申請并唱出病理號,取材醫師按病理號拿出一份標本,核對無誤后唱出申請單編號,記錄者核對無誤后念出申請單上填寫的取材部位和送檢標本份數及具體塊數,取材醫師核對無誤后對標本進行具體描述。
2.對送檢標本的觀察和描述:可分為活檢小標本(包括經內窺鏡獲取的黏膜組織、淺表或深在部位的穿刺物、子宮腔刮取物、經微創手術由器官或腫瘤中切取的不完整組織等)和手術大標本。
(1)小標本檢查:描述送檢標本的數量(量少時精確計數)、大小(量少時精確測量,量多時聚堆測量體積)、色澤、形狀以及質地等。
(2)大標本檢查:①檢查切除標本的手術類型。②測量標本的大小;描述標本的形狀、色澤、有無包膜或被膜及質地,必要時(如內分泌腫瘤)要在切開標本前稱
重;帶有臟器的標本還應注意檢查病變與有關臟器的比鄰關系。③按操作規范切開檢查標本切面,如實性區域觀察色澤、質地、紋理、有無出血壞死以及腫瘤肉眼浸
潤深度和范圍;囊性區域觀察囊腫壁的厚度、內外表面、內容物及其性狀等。④注意各系統臟器大體檢查的特殊要求。⑤必要時繪制簡圖說明標本大體特點和解剖關
系,也可進行表面及剖面攝影,以保存大體資料。
3.組織取材:按病理診斷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從標本上切取適當大小和數目的組織塊,供后續制片和顯微鏡下觀察用于診斷以及相關研究。取材的一般原則如下。
(1)認真地進行大體檢查,準確選取病變部位。
(2)顯示病變全貌,切取有代表性的病變區域組織,包括病變周邊相對正常的組織和壞死組織等;對有腫瘤的標本應包括切緣、腫瘤包膜及轉移部位等。
(3)組織塊的面積通常為2.0 cmX1.5cm,厚度不超過3.0mm。太大太厚的組織塊常會固定不充分,而影響脫水和制片。組織塊的數量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滿足診斷和相關研究需要為準。
(4)骨或鈣化組織需要先經脫鈣處理;腔道器官及囊壁組織應立埋。
4.記錄:大體檢查和取材要由具備一定經驗的病理醫師進行,應配備人員進行記錄。記錄人員負責如下事宜。
(1)每例標本在病理醫師進行大體檢查和取材前,與其共同核對該例標本份數、內容、病變特征及其標志是否與申請單相關內容一致。
(2)病理醫師在進行大體檢查和取材時,記錄人員根據申請單向醫師報告病人基本情況、術中所見、送檢醫師特殊要求等,并如實清楚地將病理醫師口頭描述記錄于記錄單上,必要時繪制簡圖顯示大體所見及標示取材部位。
(3)病理醫師取材完畢后,與其共同核實取材內容,確保組織塊及其編號標簽準確置人脫水盒內,并在記錄單和取材工作單上簽名并簽署日期。
5.注意事項
(1)核對要認真,描述要客觀,取材要準確。
(2)每例標本取材前后,均應用流水徹底清洗取材臺面和所有相關器物,避免交叉污染。
(3)細小標本取材時可用伊紅點染并用濾紙包裹,嚴防標本丟失。
(4)大標本取材大小要適當(組織塊的面積通常為2.0cm×1.5cm,厚度不超過3.0mm)
(5)取材刀刃要鋒利,避免使用鈍刀或齒鑷過度擠壓組織,取材動作要輕柔,不可來回切割或過度牽拉組織,以免組織結構變形或內部細胞脫落。
(6)組織塊切面應平整,如有線結和鋼絲應拔除。
(7)所取組織應包括各臟器的重要結構或全層。
(8)特殊標本要在取材前照相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