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鐵碳關系是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鐵(Fe)氧化物對有機碳(OC)的雙重作用,既可以通過吸附或共沉淀的方式保護有機碳避免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又可通過鐵還原菌(FeRB)介導的異化還原鐵過程導致鐵結合態有機碳(OC-Fe)的釋放。但目前鐵碳關系的研究集中在大尺度上,鮮有研究考慮到植物根際微域的鐵碳關系。根際鐵碳關系的研究可明晰鐵-碳-微生物耦合關系在根-土界面的轉化,加深對根際微域生物地球化學的理解。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我國黑龍江省洪河自然保護區天然濕地中的小葉章和毛苔草為研究對象,采用根箱進行原位培養實驗,發現植物根系的存在影響鐵氧化物的形態和含量,在植物根際,由于根際沉積以及無定形鐵(Feo)的轉化導致高含量的絡合鐵(Fep);由于根系泌氧作用導致在根際富集Fe(III),而在非根際由于鐵異化還原的作用則富集Fe(II);高通量測序發現鐵還原菌的相對豐度大約在2%~4%,并以地桿菌(Geobacter),厭氧粘細菌(Anaeromyxobacter,)、芽孢桿菌(Bacillus)和梭菌(Clostridium)為主;NMDS分析表明鐵還原菌在不同的植物和根箱分區之間有差異顯著;通過CCA分析發現,Fe(II)和溶解性有機碳(DOC)是影響鐵還原菌的最主要的影響因子。在小葉章和毛苔草的根際,OC-Fe的含量(7.86 g/kg)顯著高于其非根際土壤(2.36 g/kg),且鐵氧化物與有機碳的結合方式均以共沉淀為主(C/Fe > 1),而這部分OC主要以酚類和芳香類化合物為主。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發現,Fe(III)和Fep對濕地土壤中OC-Fe的固持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在沼澤濕地植物根際,根系泌氧和根際沉積導致Fe含量在價態和形態的改變,從而影響鐵環原菌在根際微域的分布。根際的鐵碳耦合關系相比于非根際更有利于OC-Fe的形成和積累,從而提高OC的穩定性。
該研究由東北地理所碩士研究生段勛(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鄒元春(論文通訊作者)等共同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圖1.鐵還原菌在不同植物和根系分區的NMDS分析及相似度檢驗
圖2.濕地Fe-C-FeRB耦合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
圖3.濕地植物根際與非根際Fe-C-FeRB的耦合關系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