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temsavir是由BMS(百時美施貴寶)研發的一類小分子抗HIV藥物,為Femsavir的前藥,2015年3月開始Phase III研究,用于觀察在耐藥性HIV患者的效能以及安全性,同年6月,Fostemsavir獲得了FDA突破性研發的認證。2016年8月完成初步研究,目前此次臨床試驗還在繼續,但未繼續招募受試者,Phase III預計在2020年完成。2016年ViiV Healthcare(GSK和Pfizer合資成立的HIV新藥研發企業)收購了BMS的抗HIV事業部,包括Fostemsavir,因此目前Fostemsavir由ViiV Healthcare進行后期的開發。
【作用原理】
病毒感染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吸附、融合、脫衣殼、遺傳物質復制及表達、組裝與釋放。Fostemsavir作用于病毒感染的第二個階段,通過抑制HIV病毒表面包膜蛋白gp120與T細胞表面的CD4受體結合,使得病毒粒子無法入侵到細胞內,進而達到抗病毒的作用。這是一種全新的抗HIV作用機制,由于gp120蛋白在遺傳上高度保守,相比其他作用機制,如逆轉錄酶抑制劑、RNA/DNA聚合酶抑制劑等不易產生耐藥性。
【市場情況】
圖二 融合抑制劑Maraviroc(馬拉維羅)
作用于HIV入侵階段的上市藥物目前有三個,一個是馬拉維羅(Maraviroc),由輝瑞開發,屬于趨化因子受體拮抗劑,通過抑制CCR5,阻止細胞與gp120相互作用,達到融合抑制效果,2010年該藥銷售額達到1.24億美元,預計后期能夠達到每年5億美元。另一個是恩夫韋肽(Enfuvirtide),由羅氏開發,作用于HIV包膜的gp41蛋白,gp41和gp120一樣,同為HIV關鍵跨膜蛋白,該藥2010年銷售額為8800萬美元,但是由于復雜的給藥方案,限制了它的市場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6日,FDA批準了Ibalizumab的上市申請,用于治療多重耐藥性HIV感染。它是一種非免疫抑制的單克隆抗體,作用于CD4蛋白(免疫細胞表面糖蛋白,是HIV的主要結合受體),通過靜脈注射,14天用藥一次。不過,該藥需要與其他類型的抗HIV藥物聯合使用。
目前處于研發階段的融合抑制劑,如單克隆抗體PRO 140,由Cytodyn Inc公司開發,2015年啟動Phase III試驗,2018年2月份發布的Phase III數據表現優異,達到了預期的臨床試驗終點。其他的小分子融合抑制劑,大多數在研發中后期都宣告失敗了,如Vicriviroc、Aplaviroc等。
【臨床情況】
安全性
Phase II階段的數據顯示,頭痛、皮疹以及尿頻是Fostemsavir常見的副作用,但多數都較為溫和,未觀察到嚴重的副作用。Phase III階段的試驗顯示,91%的參與者至少發生一種副反應,約18%的受試者產生中度至重度的副反應,如腹瀉、惡心、嘔吐、以及虛弱等,21名受試者因副反應退出。
療效
在一項為期8天,采用5種不同劑量的開放性研究顯示,單日劑量600/1200mg的Fostemsavir,或合并100mg利托那韋(Ritonavir),在8天的治療期內,可實質性的降低血漿中HIV的RNA拷貝數,并顯示出良好的耐受性。
【ZL情況】
表一 Fostemsavir在中國地區的ZL情況
目前,Fostemsavir在中國地區的化合物ZL已經獲得授權,包含Fostemsavir及Femsavir,預計在2025年到期,制備工藝ZL于2015年獲得授權,預計2032年過期。
【結 語】
Fostemsavir Phase III階段的臨床試驗最近一次更新是在2018年5月8日,目前未進行新的受試者招募,至于其能否成功獲得上市資格,預計最晚要等到2020年,由于與其他抗HIV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不太容易產生耐藥性問題,相比于多肽類和單克隆抗體類融合抑制,小分子藥物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前景值得期待!
參考數據:
1. 臨床試驗編號:NCT02362503;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362503?term=BMS-663068&phase=2&rank=1
2. http://www.hivandhepatitis.com/hiv-aids/hiv-aids-topics/hiv-treatment/3762-hiv-attachment-inhibitor-bms-663068-looks-good-in-early-studies
3. Meanwell N A, Krystal M R, Nowickasans B, et al. Inhibitors of HIV-1 Attachment: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emsavir and its Prodrug Fostemsavir[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7, 61(1).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