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9-28 13:32 原文鏈接: 一帶一路將如何影響中國制藥企業擴張?

      在進行海外業務拓展時,美國市場通常是大多數中國制藥公司的首選地。但是,隨著中國政府依照一帶一路(BRI)計劃推進全面基礎設施項目的過程中,制藥界變化可能正在逼近。

      BRI項目于2013年推出,旨在向國外出口中國的技術和基礎設施,主要關注的是物理連通性-對于仍在發展中國家(主要在中亞、東南亞和非洲)新的港口、道路、鐵路、機場等。但對于中國迅速成熟的制藥行業來說,BRI同樣也可能為其在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擴張提供機會。

      不只是化學仿制藥業務

      其中一個例子便是中國復星醫藥的子公司Henlius,這家總部位于上海的公司采用EMA生物類似物指導原則,已在中國、波蘭、烏克蘭和菲律賓將HLX02(羅氏herceptin-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物)推進至臨床3期研究。

      該公司正在與幾個東南亞國家的當地合作伙伴積極談判,考慮將HLX02和HLX01(羅氏MabThera-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物)引入到它們的市場。

      Henlius首席執行官Scott Liu表示:“新興市場對高質量、可負擔得起的藥物的需求很大。我們處于滿足這些需求的有利位置。”例如在烏克蘭,Henlius最初計劃只招募數十名患者進行臨床研究,但令人驚訝的是,最終有超過100名患者入組。

      品牌藥赫賽汀沒有包括在烏克蘭的藥品報銷計劃中,所以很少有病人能夠負擔得起。例如,最近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助的一項調查顯示,43%的烏克蘭人借錢或出售資產用于支付醫療費用。

      Liu稱:“這可能就是為什么他們熱衷于能夠獲得一個潛在的負擔得起的選擇的原因。”

      由于中美兩國在貿易問題上的論調越來越多,人們很容易認為,Henlius的舉動是一種勉強的選擇。但是Liu稱公司實際上在2010年左右就有了這個戰略,當時公司決定把重點放在生物類似物上。

      Liu表示:“一開始,我們考慮了美國市場,但在2009年通過的法案完全改變了我們的想法。”Liu認為該“生物制劑的價格競爭和創新法案”是對生物類似物開發商的“不公平和風險”。“所以我們決定去新興市場,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很少的本地生物技術公司,也沒有那么激烈的競爭環境。”

      未來會有更多跟隨者?

      到目前為止,Henlius是中國唯一的將業務拓展至一帶一路國家的單克隆抗體生產商。管理咨詢公司Roland Berger的合伙人John Lin指出,中國同行是否會效仿,目前尚不清楚,但跨國公司應該保持警惕。他表示:“跨國公司在不久的將來將面臨來自中國制藥公司在新興市場的激烈競爭。仿制藥就是首個競爭領域。”

      他繼續表示:“由于中國現在要求所有仿制藥都要通過生物等效性測試,中國仿制藥的質量可能會迅速提高,以便在新興市場與昂貴的品牌藥品競爭。”然而,他補充說,在高質量的仿制藥方面,印度仍然比中國有優勢。

      Lin還表示:“生物類似物領域的激烈競爭也被預測到,盡管時間可能還會更遠。”而中國的生物制藥公司也可以從西方制藥商那里獲得品牌藥品許可證,并將其推向海外市場。例如,就在本周,綠葉制藥集團同意支付5.38億美元購買阿斯利康的精神分裂癥藥物Seroquel(喹硫平)和Seroquel XR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市場,包括泰國和馬來西亞等與一帶一路有關聯的國家。

      新的機遇

      普華永道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波蘭、哈薩克斯坦、以色列和新加坡是BRI四國,它們代表著中國在醫療保健領域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波蘭政府已將生物制藥作為促進該國經濟增長的核心產業之一,并在波蘭Kazimierz建立了一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以開發生物類似物。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波蘭以較低的成本提供了一個相對豐富的生物技術人才隊伍,這將加速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在全球的擴張。

      在哈薩克斯坦,普華永道建議中國企業進入該國藥品行業。由于哈薩克斯坦國內制藥業在生產合格的仿制藥方面落后,更不用說生物類似藥,該國嚴重依賴進口藥品,給病人帶來了壓力。現在,地方政府正在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吸引外國公司投資其制藥業。

      到目前為止,中國制藥公司在哈薩克斯坦的唯一投資者是成都的四川科倫制藥有限公司。2014年,該公司斥資5000萬美元,與一家香港公司在阿拉木圖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

      然而,中國的大部分投資流向了兩個發達國家——新加坡和以色列,以購買高科技資產,包括醫療設備開發商和診斷公司。例如,總部設在香港的風險投資公司AID Partners在2017年購買了以色列的診斷公司Genesort。2015年,綠葉制藥在新加坡收購了DNA測序公司Vela Diagnostics。

      其他加入到新加坡及以色列并購的中國制藥公司包括Henlius母公司復星醫藥、總部位于南京的三胞集團以及中國的IT巨頭騰訊。

      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新加坡以診斷技術和數字健康聞名,而以色列是微創醫療設備和數字健康的理想投資地。

      Roland Berger的Lin表示:“從中國制藥業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的機會都是和收購和投資相關。中國的制藥公司能夠駕馭BRI浪潮以促進他們的并購及投資活動。”

      相關新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