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83ppm,甲烷濃度增加也令人憂慮
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1至6.4攝氏度。
2007年地球上溫室氣體的濃度再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繼續保持工業化以來的上升趨勢。
11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在日內瓦發布了2007年度《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07年地球上溫室氣體的濃度再次突破有歷史紀錄以來的最高點,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83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比2006年增加0.5%。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是四種最重要的溫室氣體,這四種氣體主要來自于人類工業化以來燃燒化石燃料和農業生產的排放。在2007年,不僅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新高,氧化亞氮的濃度也創出新高,比上一年增加0.25%,甲烷的濃度也比歷史紀錄最高的2003年增加了0.34%。
和持續增加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不同,甲烷的增加趨勢在過去10年中有所減緩。但是, 2006年到2007年間甲烷濃度的增量則達到了1998年以來的最大值,這或許標志著新一輪甲烷增加的開始。報告顯示,化石燃料開采、水稻種植、秸稈焚燒、垃圾填埋和畜牧業貢獻了大約60%的甲烷排放,而來自自然過程的濕地排放和白蟻排放占其余的40%。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公布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1至6.4攝氏度,最樂觀的估計也將升溫1.8至4攝氏度。屆時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14至44厘米, 11億至32億人的飲水可能遇到問題,2億至6億人將面臨饑餓威脅,每年沿海地區2億至7億居民將遭受洪澇災害,紐約和上海等城市也可能被淹沒。
一位研究氣候變化的中國科學家告訴《財經》記者,全球冰芯探測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80萬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還沒有達到過380ppm的水平。而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意味著會產生更為明顯的溫室氣體效應。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的年度溫室氣體指數,2007年所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疊加增溫效應比2006年增加了1.06%,比1990年增加了24.2%。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同時指出,自從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后,全球對限制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氟烴(CFC)的使用取得了持續的成功,CFC濃度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到2010年,其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將是《京都議定書》中第一承諾期(2008-2012)目標的5倍。
從2004年開始,世界氣象組織開始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其數據來自于其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的全球大氣觀測網。
更多閱讀
世界氣象組織官方網站(英文)記者3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近期研究發現,濫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變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風險;而施用生物炭肥,則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將全球變暖潛勢最小化。這一研究,為不同旱地的......
巴西環保組織“氣候觀測站”于當地時間3月23日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匯編了從2010至2021年間巴西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報告顯示,巴西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0年的約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了202......
1月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中國氣象局科學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介紹,這是中國氣象局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決策服務產品,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
萊茵溫室氣體審定核查機構認可申請公示。......
12月26日,《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2年度報告發布會在線上召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在會上發言致辭。張大偉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四批)》的通知,包括農田系統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技術、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基于關鍵因子調控的退化濕地儲碳技術等在內的6類共3......
關于公開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發電設施》意見的通知為規范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最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21年,大氣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濃度均創新高,并在2022年繼續上升,其中甲烷濃度增幅最大。WMO自20......
當地時間10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主要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的濃度均創新高。根據該報告,自近40年前開始系統測量以來,2021年的......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海產品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