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9-30 10:42 原文鏈接: 一款退燒藥引發的討論

      最近,江蘇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帶娃看病的經歷,稱醫生給寶寶開安乃近注射液體的舉措令其“頓時嚇到下巴哆嗦”。隨后,很多和安乃近藥物使用有關的文章在媽媽圈迅速熱傳。“美國禁用40年,我們還在給孩子吃!”“獸醫都呼吁慎用”等字眼,讓伴隨著安乃近退燒長大的80后、90后驚呼自己能夠安全長大太幸運了。

      除安乃近外,尼美舒利、去痛片、APC片、氨非咖片(PPC片)等藥物都曾引發爭議。那么,服用這些藥物導致的后果究竟有多嚴重?這些藥物在我國是否已經全面禁用?

      它們早該“退役”了

      新京報日前披露稱,有資料顯示,1922年至1934年,氨基比林作為一種新型的解熱鎮痛藥物流行于歐洲、美國,被人們用于退熱、止痛。但是人們陸續發現服用此藥的病人會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如末梢血中白細胞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并引發各種感染。1934年,僅美國就有1981人死于這項不良反應,歐洲死亡200余人。

      而“安乃近”正是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結合的化合物,作用類似。197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禁用安乃近,并將該藥品從美國市場上撤出,多種劑型的臨床應用被停止。隨后,日本、澳大利亞、伊朗等約30個國家先后明令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但該藥在我國依然擁有生產批號,“這種藥的副作用發生率在百分之一左右,但從專業角度講(幾率)是比較大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四川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邊原介紹。

      除此之外,尼美舒利,也叫美舒寧,曾經作為處方退燒藥用于臨床中,與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相比,解熱鎮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應相當。2011年5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通知,修改了尼美舒利的說明書,并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劑用于12歲以下兒童。但有專家表示,有些復方制劑中還在使用尼美舒利,國家并未對它進行集體把控。

      它們為何還在使用?

      “在我們醫院,已經很多很多年沒有購進及使用安乃近這一藥物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楊妍說。

      每個醫院的藥品采購目錄都不同,但大多根據安全、有效、經濟、優先選用國家基本藥物等原則來制定目錄。對于醫院而言,早就有了替代安乃近的退熱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賴氨匹林、復方氨林巴比妥等。

      這些藥物沒有安乃近那樣的嚴重副作用和潛在風險,棄用安乃近情理之中。

      楊妍告訴記者,實際上在當前的《中國國家處方集(兒童版)》里,并沒有寫到安乃近這一藥物,它已經被排除在中國兒童用藥目錄內。不過,可能小診所、小醫院還在用安乃近,但這并不能就說他們“違禁”。

      記者了解到,早在1982年,我國原衛生部就將復方安乃近片列為淘汰藥品,但留下了安乃近的片劑、滴鼻液、注射劑及注射液等“同宗兄弟”。截至2017年6月22日,全國也仍然有1339個安乃近的生產批準文號。

      既然這些藥品的嚴重副作用早已被證實,卻為何依然會出現在醫生開具的藥方中?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藥師柳芳。她表示,出現此類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區藥學知識的普及性和更新速度沒有跟上。

      “大醫院知識更新比較快,而小地方的知識更新速度則不能保證,這就容易出現安全問題。以慶大霉素為例,我們醫院很早就不用了,但是偏遠地區的村子里、小社區依然在用。首先,他們接觸不到更新的知識,就沒有途徑去解決這個問題,其次,患者對藥物的認知度并不高”,柳芳如是說。

      改善安全用藥現狀需雙管齊下

      對于此類問題,蘭州大學第一醫院主任藥師何忠芳在采訪中表示,國家應對藥品的安全性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評價,及時修改并加強完善藥品說明書。

      “除了說明書的及時修改外,這要通過科普來影響患者,幫助他們掌握一些藥學知識,當然,如果從國家層面來推進這些事情效果會更好,畢竟患者拿到藥后會第一時間去看說明書,說明書上應寫明注意事項”,柳芳如是說。

      她同時表示,目前患者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依舊存在很多誤區,應該認識到,藥物出現不良反應是正常現象,不能將其放大化。“很多患者得知藥物有不良反應后,會拒絕使用該藥物,但很多情況下,針對患者的病情而言,可能沒有比該藥更合適的藥物了,當然,前提是醫生要對藥物不良反應有清晰的認識,及時告知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的人群”,柳芳坦言。

      除此之外,改善我國醫療環境對于根治用藥問題也十分必要。很多大醫院的醫生其實并不缺乏相應的藥品知識,但是醫生面對患者的時間有限。假若一位醫生每天接診200位患者,在短暫的幾分鐘內,醫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一一告知患者。據專業人士介紹,理論上來講,醫院的發藥窗口也有與患者進行交流的義務,但是面對每天幾千患者,進行具體說明并不可行。

      國家加強監管,對藥品的安全性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評價,及時修改并加強完善藥品說明書,將文件真正下發至基層,改善醫療環境。醫院提高醫生的知識更新速度,加強對患者的藥品知識科普行動,改善我國安全用藥現狀未來可期。

      相關新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