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人們都患有惡性腫瘤的癥狀,如果一旦患有了這個惡性腫瘤,平時所說的這個癌癥就說,因為我們的身體也有了一個非常大的危險了,那么如何來治療或者是改善這個癥狀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癌癥怎么治,是一位腫瘤專家眼中的癌癥治療的方式與方法,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相關介紹。
肺癌:早期<1厘米可手術切除
在中國,目前每年新發肺癌71萬人,平均每隔30秒鐘,就有1個人死于肺癌。在各地尤其是城市,肺癌已經高居死因首位;從發現至死亡,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往往短至一年半載。
指出,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減少20%的肺癌死亡率。手術切除小于1厘米的癌變,都不用做化療,而且術后生存很好,80%以上的患者術后生存期在10年以上,而且20%的10年后死亡,很多是死于其他疾病的。這樣的有效性,已經幾乎算治愈了。
強調,肺癌治療前,“要唱三部曲”:病理診斷、肺癌分期、基因檢測。
病理診斷,通過手術、活檢、穿刺等方法,診斷病灶是否癌、是小細胞癌還是非小細胞癌。肺癌分期,采用PET/CT作為檢查方式,判斷肺癌的嚴重程度,并且可以很好地定位肺癌的灶點,有沒有癌轉移。非醫學人員,只需知道分期是屬于原發性,有沒有淋巴結轉移,或者遠處轉移,就可以了。基因檢測,確診肺癌后
做完這“三部曲”建議,按照肺癌分期、基因檢測結果,來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是一期肺癌,手術是毫無疑問的最好的治療方案,趕快讓醫生做手術,可以徹底治愈;到了二期肺癌,以手術為主綜合治療;三期肺癌,已經是比較嚴重的程度,要以非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到了第四期肺癌,則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了。
“與人們錯誤的觀念相反,吃藥,往往是晚期癌癥的治療方案,手術、放療,才是早期甚至中期患者的最佳手段。”如今早期肺癌手術一般只在胸部打兩個孔,以胸腔鏡進行微創手術,非常安全。
此外,很多肺癌患者沒有做基因檢測,甚至明知沒有基因突變,卻堅持試吃靶向藥。臨床醫學證實,如果沒有基因突變的靶點,服靶向藥物的有效控制生存期僅1.6個月,這種“有效率”與不吃任何藥品沒有差別,耽誤病情、增加費用,還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對于此次魏則西事件中的“細胞免疫治療”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肺癌患者中“很紅”,很多未檢測到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免疫細胞抽取,醫學培育增殖后,再回注到身體內,做一次抽一次血,費用高達2萬元/次。不過,最新的全國肺癌高峰論壇上,全國95%與會肺癌專家均表態:“不主張現階段做細胞療法,它應當在實驗室做研究。”盡管國家衛生部門曾出臺過一份細胞治療的技術標準,但規定標準僅用于實驗室研究,而非臨床;盡管不少地方醫保將該治療的費用列入醫保報銷,但實質上這是違反醫學倫理學要求的,因為處于研究階段的治療,本不該收取費用。
鼻咽癌:早期患者只需要進行單純放療
“早期的病人不用化療,放療就可以了。中晚期的病人要先做化療,把腫瘤打小,然后再做放療,也可以在放療的同時加化療。化療情況非常復雜,要由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調整。”
70%~80%的病人在確診鼻咽癌時就已經到局部中晚期。因此,一旦確診,患者通常很著急,要求立刻治療。“很多病人不知道,病理診斷僅僅是診斷的第一步,還不能馬上開始治療目前鼻咽癌的診療模式是基于腫瘤的TNM分期的,T代表局部腫瘤侵犯情況,N代表局部淋巴結轉移程度,M代表有無遠處臟器轉移。
不同分期患者的治療方式大不相同,比如早期患者只需要進行單純放療,而中晚期患者則要進行放療和化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那么,為準確判定患者的TNM分期,這個時候還需要做鼻咽+頸部MR以及全身檢查來判定疾病的分期,才能為患者下一個準確的臨床診斷,制定更個體化的治療策略。
放療是鼻咽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化療則視病情分期而定。“早期的病人不用化療,放療就可以了。中晚期的病人要先做化療,把腫瘤打小,然后再做放療,也可以在放療的同時加化療。化療情況非常復雜,要由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調整。”馬駿指出,放療對口腔黏膜和皮膚會有一定損傷,治療開始前要先處理好口腔隱患,放療期間要注意口腔保潔,多喝水、漱口,保護頸部皮膚,應該穿著寬松低領、棉質吸汗衣服。
很多人擔心放療有輻射性,或者會帶來聲音嘶啞等后遺癥。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害怕放療。隨著性能更為優越的調強放療設備的引進、“精準放療”策略的實施,放療帶來的后遺癥已經大大減少。做完放療,基本是3-6個月復查一次,3年后每年復查一次,檢查項目為做鼻咽鏡、鼻咽磁共振、X光和B超,排除轉移病灶。放療后常有病人耳內流膿,平時注意不要感冒,洗澡時不要讓耳朵進水。
結直腸癌:術前放化療有助“保肛保功能”
直腸癌患者“保住肛門”的愿望往往非常強烈。過去,對于很多位置靠近肛門的直腸癌,受適應指征的限制,很難讓患者如愿。如今,隨著術前新輔助放化療的實施,腫瘤有望在手術前縮小,這就具備保肛的條件。
十年間,結直腸癌在廣州的發病率上升了50%,目前已位居全市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在我國,60%左右發病在直腸部位,而其中60%左右發病在中低位直腸。汪建平指出,接近80%的患者在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差。
確診為結直腸癌后,患者仍需檢查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核磁共振),以便進行術前分期,判斷腫瘤對于腸系膜、周圍淋巴結、遠處器官有無轉移等情況,進而確定治療方案。其中,CT看腫瘤有無遠處轉移會更清楚,而對于結直腸癌尤其是直腸癌,MRI在腫瘤局部浸潤、周圍淋巴結轉移等情況鑒別和術前分期上更有優勢,二者結合來看會更為準確。
近年來,醫學界推行“精準醫療”,MDT(多學科診療)成為其中的主流模式。每位患者的腫瘤情況和身體狀態都不同,需要MDT小組充分討論,相關學科專家共同評估,從而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及獲益。“新輔助放化療是中低位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手段。我們在MDT討論時,如果直腸癌的位置太低,或者患者保肛愿望很強時,術前加入放化療的手段也許會有可能讓腫瘤縮小、降期,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考慮新輔助放化療。”。而由他所牽頭的一項關于局部晚期直腸癌的最新研究中發現,如果腫瘤位置相對高一些,或者處于直腸后壁的腫瘤,甚至有可能通過單純化療達到腫瘤降期的目的,從而避免放療的副作用。
對付結直腸癌,汪建平坦言,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依然是外科手術,而在治療腫瘤的基礎上,保住性功能,排便、排尿等是他所致力的方向。其中直腸癌患者“保住肛門”的愿望往往非常強烈。過去,對于很多位置靠近肛門的直腸癌,受手術適應指征的限制,很難讓患者如愿。如今,隨著術前新輔助放化療的實施,腫瘤有望在手術前縮小,這就具備保肛的條件。事實上,汪建平也成功地為一些腫瘤已接近肛門括約肌1厘米的病人保住了肛門。而術后三至五天,醫生在查房的時候,通常會問病人一個很隱私的問題:夜間是否有勃起?這是因為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中,由于易傷及病人盆腔的自主神經,導致病人術后性功能障礙。不過他也表示,有些病人直到術后十幾天才出現夜間勃起。
術前的新輔助放化療不僅可以有助于“保肛保功能”,也有助于降低復發率,有數據指出可以使直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提高10%左右。不過,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和腫瘤的特性,目前仍有30%左右的結直腸癌病人對術前放化療不敏感。
脾氣相對“溫和”
不需切掉全甲狀腺
甲狀腺癌是一種脾氣相對“溫和”的惡性腫瘤。盡管新的診療手段層出不窮,但在甲狀腺癌治療方面,手術仍然是最主要、也是效果最好的根治方案。
十年前,廣州市每10萬人中有4.5人罹患甲狀腺癌;到了2011年,其發病率已達到10.53/10萬人,8年間上升了134%。
即使是不能切除的甲狀腺癌,也能采取別的治療手段,比如藥物治療,但復發率較高,為50%。
由于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不適合20歲以下患者,未生育的婦女須格外謹慎。同時,同位素治療要掌握劑量,劑量過小控制不住,劑量過大又會造成患者“甲低”,需終身吃藥補充甲狀腺素。
現在還可以采取介入治療。它主要作為輔助手段,例如可在手術前先介入治療,為手術創造有利條件。
手術是第一步,多數病人還要在一定時期內服用甲狀腺制劑,例如優甲樂,進行替代治療,或者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有小部分病人可能還要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最優治療在于個性化
不可向病友“拿經驗”
乳腺癌的近年綜合治療情況越來越好,死亡率遠低于肺癌、肝癌等,乳腺早期癌治愈率(以5年為標準)都在95%以上,中期一般都在70%到80%。
乳腺癌一直高居我國女性癌首位,發表于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特刊的《中國乳腺癌現狀報告》指出,全球每100個新確診的乳癌病例中,有12個來自中國。
在患者眼中,選擇腫瘤科還是乳腺科,內科還是外科,就意味著選擇保乳還是手術切除。在專家眼中就不是這么簡單:切不可向病友“拿經驗”,比如別人保乳成功,我也想保乳;別人吃靶向藥好,那我也吃。
指出,乳腺癌實為一組疾病統稱,它至少可分為4個亞型:Luminal A型、B型,HER2陽性型以及基底細胞樣癌(三陰)型。LuminalA型最常見,約占乳腺癌總數的60%。
乳腺癌治療已由過去單一的手術切除,轉向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
通過以上文字來介紹我們,對于這是一位腫瘤專家眼中的癌癥,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如果我們帶瓶治療方面也可以向他們請教一下,使我們的身體達到更好的整治,也是非常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