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0-06 11:03 原文鏈接: 毫米波成像診斷在托卡馬克中應用簡述

    毫米波,指波長為1mm-10mm范圍內的高頻電磁波,位于微波與遠紅外交疊的部分,具有帶寬較寬,波束分辨率高,受氣候影響小和器件體積小等優點。近年來毫米波源技術及相關探測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高溫等離子體是聚變能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國際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磁約束方式,慣性約束方式兩種。兩種研究方向中,又各自分為多種技術路線。例如磁約束中的托卡馬克、反場箍縮、仿星器、磁鏡等,慣性約束中的激光打靶、重離子束打靶等。這里我們主要介紹毫米波成像診斷在磁約束托卡馬克裝置中的應用。

    微波/毫米波診斷以其非介入性、高時空分辨能力和高穩定性成為托卡馬克內部等離子體參數診斷的主要方法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形成了多種成熟可靠的診斷方法,例如用于診斷等離子體邊界密度徑向分布的微波反射計、診斷等離子體溫度徑向分布的電子回旋輻射計,診斷等離子體弦平均密度的毫米波干涉儀,診斷等離子體內部電流分布的毫米波極化儀等。我國中科院等離子體的現役的EAST裝置,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的HL-2A裝置,華中科技大學的J-TEXT裝置上都普遍使用了微波/毫米波診斷方法。

    雖然上述診斷技術在長期的服役期間證明了其性能的優良和可靠,但隨著等離子體參數的提高和對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深入,由于診斷技術本身的限制,空間分辨率低,觀測范圍有限等都成為了物理現象觀測和診斷的限制。由高能粒子驅動的空間高波束磁流體不穩定性、微湍流結構造成的輸運等問題,就需要空間分辨率更高,觀測范圍更廣的診斷方法。

    電子回旋輻射成像(Electron Cyclotron Emission Imaging,簡稱ECEI)和微波成像反射計(Microwave Imaging Reflectometer,簡稱MIR)兩項毫米波成像診斷技術利用精巧的設計與先進的微波技術,突破了傳統診斷的技術瓶頸,實現了空間分辨率高、觀測范圍大、調節靈活的要求。這兩項先進的診斷技術已經成為新型診斷技術的典型例子,自2002年首次在德國TEXTOR托卡馬克上應用,并獲得成功,就此揭開了診斷技術走向可視化和智能化的帷幕。

    作為電子回旋輻射計(Electron Cyclotron Emission Radiometer,簡稱ECER)的技術延伸,電子回旋輻射成像ECEI沿用了ECER的二次混頻,分頻檢波的技術路線。但與傳統的ECER不同的是,ECEI使用極向探測陣列代替ECER的單一探測單元,并配置前端毫米波成像光學系統來實現提高極向分辨率(5cm分辨率提升至8mm分辨率),拓展觀測范圍(觀測范圍從極向10cm拓展到80cm)。ECEI拓展了極向觀測的維度,實現了電子溫度分布的二維實時成像(極向和極向)。彌補了傳統ECER單一徑向維度觀測的限制。從表面上看,ECEI只是將原有的ECER進行了極向排布,并沒有顯著的進步;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在提高極向分辨率的同時,必然會面對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極向分辨率的提高,必然會伴隨采樣體積的減小,從而導致接收到的輻射信號強度減小,對探測器技術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同時也對空間噪聲屏蔽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毫米波的空間傳輸準直范圍(及Rayleigh Length)與空間分辨率有關,從而導致高空間分辨率的ECEI比低分辨率的ECER的徑向觀測范圍小,如何拓展ECEI的徑向觀測范圍已保證其徑向全局的觀測,也是ECEI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由于極向采用探測陣列,配置相對應的電子學系統,會導致成像診斷的成本過高,體積過大。直觀想象一下,同樣是接收器的收音機(Radio)與單反相機(Imaging Camera),其售價之間存在顯著的差別。設計制造性能優良、可靠性強、價格低廉的高集成度電子學系統也是ECEI的技術特點之一。



    相關文章

    科學家提出毫米波近場透視成像與可見光的圖像融合方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研究團隊在期刊《神經網絡》上發表研究性論文。該文首次提出毫米波近場透視成像與可見光的圖像融合方法。隨著目標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傳感器在提升檢測精度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東南大學洪偉等:FITEE高通量毫米波無線通信專刊導讀

    現代信息社會中,移動通信是實現信息高效流動的基本手段。近期,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已實現大規模商用。當前,5G長期演進和第六代移動通信系統(6G)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研究熱點。實現高通量無線通信的......

    高性能的非制冷“毫米波與太赫茲波”探測技術

    毫米波(名詞解釋?)與太赫茲波(名詞解釋?)探測技術在通信、安全、生物檢測、頻譜分析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們是將承載著毫米波與太赫茲波的光信息轉變為電信號的核心技術。高靈敏度、寬波段、快速響應及面陣......

    聯合研究在5G毫米波大規模MIMO射頻鏈路壓縮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團隊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研究團隊,聯合提出了針對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

    安全防務技術發展與挑戰

    在時間某處,也許就是此刻新一代的技術變革正激發全新理念的誕生作為未來科技的推動者我們幫助從事前沿研究的高校、公司、研究機構,開啟測量新視野使其產品從概念到商用,速度更快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變化......

    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Fellow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6年第46卷第8期——《信息科學與技術......

    太赫茲技術具有較高的門檻國家級實驗室走出的黑科技

    對于投資者來說,軍民融合一直是雙創中一個重要的領域,由高校實驗室走出的項目往往具有高精尖等特點。但是另一方面,這些項目往往都是軍轉民,而且項目長期處于高校之中難以發現。為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支撐產業發......

    77GHz毫米波雷達產品級樣機硬件平臺成功研制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的“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電動汽車智能輔助駕駛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項目“智能輔助駕駛環境感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課題重點圍繞77GHz毫米波雷達關......

    毫米波國科重大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通過初步驗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2月23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毫米波成像探測儀研制及產業化示范”項目(2012YQ140037)初步驗收會在同方威視密云基地召開。國家科技部資源配置司副司長吳學梯......

    意大利電信成立毫米波實驗室

    意大利電信近日宣布成立一個毫米波(mmWave)頻段實驗室,用于研究毫米波在5G網絡中的應用。意大利電信是歐洲第一家開設毫米波實驗室的電信運營商。這個位于都靈的實驗室包括遠場緊湊天線測試系統和球面近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