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0-06 15:15 原文鏈接: 風云四號微波星(FY4M)

    近期,風云四號微波星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完成了一階段大慣量快速機動與穩定大型三軸氣浮臺試驗(如圖),這是繼風云四號衛星圖像導航與配準全物理仿真試驗后,大型三軸氣浮臺承接的又一整星級全物理仿真試驗。

    試驗驗證了衛星平臺掃描、轉彎及快速機動姿控方案的可行性與正確性,為型號關鍵技術驗證及技術成熟度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風云四號微波星是我國新系列氣象衛星,對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監測預警以及定量化的數值天氣預報具有重要作用。

    三軸氣浮臺全物理仿真試驗的開展,旨在驗證控制系統方案及關鍵技術的可行性、正確性,為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的工程立項做好準備。 王田野/攝

    中國填補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空白

      大公網7月11日北京訊(記者周琳)目前在軌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均依靠紅外可見光手段。光學衛星容易受云層的影響,微波雖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其技術在國際上尚屬空白。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浩對大公報表示,通過多年在該領域持續研究,中科院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干涉式綜合孔徑微波/毫米波成像儀地面樣機,預計于今年十月完成。

      靜止氣象衛星分為靜止光學系列衛星和靜止微波系列衛星兩大系列。 由于地球同步軌道位于地面3萬多公里高,需要很大的天線才能實現需要的地面分辨率。所以,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在國際上尚屬空白。

      劉浩介紹,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采用兩種體制的微波輻射計系統,在低頻5056GHz頻段采用綜合孔徑干涉成像體制,避免了大口徑真實孔徑天線的加工和掃描等技術難題,進而大幅度提升了空間分辨率。該雙模式技術體制為中國首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今年十月,中科院將成功研制出了干涉式綜合孔徑微波/毫米波成像儀地面樣機,僅僅使用常規技術1/2的天氣孔徑,仍可以實現30-5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干涉式毫米波大氣探測技術的突破可為中國率先實現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未來,它將隨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利用干涉式毫米波大氣探測儀實現對大氣溫、濕度和降水分布的實時三維成像觀測,大幅提升對臺風、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

      目前,中科院空間中心已經與歐洲空間局就共同研發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技術達成合作協議。


    2016.07目前,八院正在開展風云四號微波氣象衛星的研制工作,連日來正在對該衛星的技術難點進行攻關。

          相比常規的光學探測手段,風云四號微波氣象衛星采用了微波遙感技術,對云層具有更好的穿透特性,可以對云雨大氣內部的熱力結構和微物理特性進行三維結構分布信息探測,提前發現和預警突發性強對流災害天氣。微波氣象衛星將工作于地球同步軌道,可對相關區域進行長時間的定點觀測,獲取雷暴大風等災害天氣的強度變化、路徑移動等數據,有助于減少因強對流天氣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風云四號微波氣象衛星將填補世界地球靜止軌道微波探測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對于雷暴、強風、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預警能力,提升我國在遙感衛星技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張旻 周霞)


    2016.06.16光學衛星的探測方式很容易受到云層的影響,當有云的時候,這種探測方式只能得到云層頂部的信息。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穿透不了云層,觀測風雨就更無從談起了。

      “風云四號”微波星,就是瞄準了光學衛星不能穿透云層的痛點,改用波長更長、頻率更高的微波進行探測(波長越長,越能穿透障礙物)。研究表明,當探測器工作在50GHz至56GHz的氧氣吸收頻段和183GHz的水汽吸收頻段兩個重要的大氣探測頻道時,可以獲取大氣溫、溫度和降水的三維分布。連續性和立體觀測,就像一顆實時盯著的有穿透力的天眼,讓風雨“無處遁形”。

      實現這一目標有我國科學家極為深厚的研究基礎。衛星分辨率越高,對接收天線尺寸的要求就越大,然而衛星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這就是個對立的矛盾。因此,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在國際上都是空白。此前只有一顆極軌微波探測衛星上過天,靜止軌道衛星則一顆都沒有。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技術中心研究人員黃東浩介紹,中國科學家提出的方案,是開展靜止軌道雙模式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的設計模式,在50GHz至56GHz頻段的綜合口徑干涉成像體制,即通過干涉成像技術使小口徑天線合成大口徑天線的觀測效果;在183GHz采用傳統真實口徑機械掃描成像,避免了綜合孔徑復雜度過高的弊端。高頻真實孔徑輻射計天線鑲嵌在低頻綜合孔徑圓環天線陣的中心區域,可以實現互相無干擾,不遮擋。這樣的技術模式是我國首創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雙模式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

      當然,對臺風的觀測只是“風云四號”微波星的功能之一,它對風雨的觀測,也可以大幅度提升短時強降雨這樣的災害性天氣。而微波星只是“風云四號”系列中的一顆,隨著衛星一顆顆發射,我們有理由期待它們釋放更為巨大的使用效益。


    2016.05航天科技八院804所在成立有效載荷研發中心之后,逐步形成了研發中心抓總、各專業部配合的矩陣管理模式,進軍基于前沿技術的新概念,保證產品從論證到研制的每一步都經過專業設計師的嚴格把關。該所研制的風云四號微波星探測儀已完成原理樣機的研制,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靜止軌道雙模大口徑天線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順利通過中期檢查

    發布日期:2015年11月30日

          2015年11月24日,國家遙感中心在北京組織有關專家對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863計劃“靜止軌道雙模大口徑天線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中期檢查專家組專家、科技部高新司與國家遙感中心有關同志、項目首席專家、項目組有關人員共計30余人參加了會議。

            該項目于2013年12月正式立項,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西安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共同承擔。目前課題已初步建立雙模探測儀天地一體化仿真系統,對臺風觀測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衛星平臺指向穩定度等各項應用需求進行了分析,并初步完成了雙模探測儀星載構形,綜合孔徑系統和真實孔徑系統,大口徑毫米波反射面天線,樣機系統集成測試等設計方案;研制和測試了基于核心定制芯片的高集成度干涉式輻射計等關鍵模塊。專家組肯定了課題的進展和成果,建議項目組進一步加強載荷與平臺的溝通,加強載荷的定標精度分析,細化載荷測試方案,為將來課題驗收和衛星立項打下堅實基礎。

           靜止軌道微波大氣探測可實現對地球大氣全天候、全天時的高頻次觀測,是當前國際對地觀測領域的前沿技術。開展靜止軌道雙模大口徑天線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研究,對大幅度提升未來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并將為我國下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微波大氣探測載荷的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微波輻射計產品介紹

    一、用途

         微波輻射計是一種自動完成地面到高空10公里的大氣溫度、濕度要素的探測,描述大氣的熱力特性,直觀輸出溫度廓線、濕度廓線和云結構,還輸出大氣穩定性參數,自動識別過冷水區、大霧等天氣特征,是監測和預警災害天氣的先進探測裝備,是臨近天氣預報不可缺少的新型工具。

     

    二、配置

         微波輻射計具有兩個探測頻段:22-31GHz(7通道濾波器獲取濕度廓線)和51-58GHz(7通道濾波器獲取溫度廓線)。

     

    三、主要戰術技術指標

    空間分辨率:3.5°、2.5°
    輻射分辨率:0.3 - 0.4 K RMS(在1.0秒的積分時間)
    高重復頻率:每秒一組大氣廓線
    系統絕對穩定性:1.0 K
    接收器和天線的熱穩定性:<0.02 K
    操作環境溫度范圍:-60℃至+45°C
    維護周期(6個月間隔)

    垂直分辨率:

    BL-模式: 50米 (范圍 0-1200米)

    Z-模式:200米(范圍 1200-5000米)

               400米(范圍 5000-10000米)

    精度: 0.25K RMS (范圍 0-500米)

    0.50K RMS (范圍 500-1200米)

    0.75K RMS (范圍 1200-4000米)

    1.00K RMS (范圍 4000-10000米)

    濕度測量指標:

    垂直分辨率:200米 (范圍0-2000米)

                    400米(范圍2000-5000米)

                    800米(范圍5000-10000米)

    精度: 0.4 g/ m3 RMS (絕對濕度)

                     5% RMS (相對濕度)

    液態水測量技術指標:

        垂直分辨率: 250米(范圍0-2000米)

                      300米(范圍 2000-5000米)

    500米(范圍 5000-10000米)

    精度:

    密度:0.03g/ m3 RMS

    云層高度:50米(范圍 0-300米)

    100米(范圍 300-1000米)

    200米(范圍 1000-3000米)

    400米(范圍 3000-5000米)

    600米(范圍 5000-10000米)

    四、氣象產品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大氣濕度垂直分布

    ?液態水分布(LWP)

    ?整層水汽(IWV)

    ?濕延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