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0-22 15:16 原文鏈接: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云南羅平發現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云南暴魚。它體長34厘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較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占據較高的位置。云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蘇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eerJ上。

      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后,三疊紀生物復蘇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建立成熟的食物網,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云南羅平保存有中三疊世魚化石,但是過去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云南暴魚的發現改變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表明一個成熟而復雜的食物網已在中三疊世早期建立。

      疣齒魚科是三疊紀體型較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過去以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和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體長可達65厘米。新發現的云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目前只在云南羅平發現,代表疣齒魚科較古老的屬種。與疣齒魚相比,云南暴魚的上頜口緣牙齒強壯有力,顯示出更強的捕食能力。應用高精度斷層掃描技術,發現云南暴魚與疣齒魚相似,其下頜內側和翼骨上都具有粗壯的牙齒,可以碾壓獵物的外殼,推測云南暴魚可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的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雙殼類等。通過對云南暴魚以及其他相關魚類的研究,研究人員將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該研究對了解早期新鰭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系、輻射演化和生態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專項和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對外合作重點項目的資助。

    圖1.云南暴魚正型標本

    圖2.頭部高精度斷層掃描圖

    圖3.云南暴魚與羅平其他魚類體型比較

    圖4.新重建的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