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后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1980年1月至3月,我和國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同志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此后至1989年間,我又獲得了3次赴南極考察的寶貴機會。
第一次是倉促上陣,我和董兆乾同志一起,訪問澳大利亞凱西站,隨澳大利亞南極局局長麥科先生訪問了麥克默多(美)、斯科特(新)和迪蒙·迪爾維爾(法)3個南極考察站。1980年1月6日離京,3月21日返回,共計75天。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出發前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愿,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
第二次前往南極考察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做我的專業——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和管理南極考察站的經驗。此行收獲多多:采集各類標本樣品8箱,運回北京后同我所在單位的謝又予、李元芳、金力等及外單位專家李家英、藍琇、勾韻嫻、朱之文、劉燕君等同志合作研究,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南極研究論文集——《南極維斯福爾德丘陵區晚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我給南極辦公室的越冬考察報告匯集了戴維斯站的建設和管理經驗,提出在南極半島、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德角可作為中國建站的3個優選地點。這對日后我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和管理都有幫助。令我欣慰的是,我國于1985年和1989年在喬治王島和拉斯曼丘陵分別建成長城站和中山站,而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也將于2022年在羅斯海西北角恩克斯堡島建成。
第三次是去喬治王島,是為參加興建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的副隊長,我盡心盡力,為選站址、協助指揮建站和科學考察作出了應有貢獻,還在構筑碼頭搶險中折斷了兩根肋骨。
第四次前往南極是進行冰緣地貌與環境變化研究。1988年,我如愿再次來到南極冰雪世界,在咱們自己的長城站上開展科考工作,在李果隊長和第5次南極考察隊同志的幫助下,我獲得了全年測量數據,之后據此撰寫出有意義的論文——《東南極大陸維斯福爾德丘陵與西南極喬治王島冰緣地貌的比較研究》。1992年,該論文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6次南極地學討論會上宣讀,獲得好評,文中給出的石環發育過程和擴張數據是對定量研究極地冰緣地貌的一項貢獻。
離開南極考察第一線將近30年了,但我一直關注南極科學研究工作,感慨于這些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南極考察取得的巨大進步。我為一代又一代參與南極考察的青年才俊所獲得的成長而高興,也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關注和熱愛南極考察事業而振奮。非常期待,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國南極考察事業有更大發展,對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最早登上南極大陸考察的兩位中國科學家之一、首位在南極大陸越冬的中國科學家、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副隊長、南極長城站副站長,曾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貌研究室主任)
文|康世昌冰凍圈科學家、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在我讀大學期間,秦大河作為國際科學考察隊的一員完成了徒步穿越南極的壯舉。考察結束后,秦大河到蘭州大學演講,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南極的......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返回國內此次考察取得了哪些科研進展?快來中國海洋大學一探究竟跟隨記者鏡頭探訪南極魚類研究實驗室中層魚調查是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大洋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中國海洋......
據《自然》報道,澳大利亞南極司(AAD)將削減2500萬澳元預算,致使多個南極科考項目被迫取消或推遲。全球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這預示著追蹤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南極洲的研究將會中斷。在此之前,有消息稱南......
武漢大學17日舉行出征儀式,為即將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的楊元德、丁曦、陳亮宇3名隊員送行。據悉,楊元德長期從事衛星測高和重力領域研究,先后3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丁曦、陳亮宇分別從事極地環......
為了推進南極科考行動,日前,巴西海軍正式簽署造船合同,一艘新的南極科考支持船將正式投入建造。該科考船的建造地點位于巴西東南部的圣埃斯皮里圖州。船只設計長度為93.9米,寬度為18.5米,最大吃水深度6......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日發布報告稱,該國南極科考基地長期存在性騷擾問題。該報告還發現,在南極工作的人很大程度上不相信雇主會認真對待騷擾投訴、保護受害者或懲罰肇事者,而且有些群體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8017.shtm今天(4月26日)“雪龍”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
近日,在距離祖國一萬多公里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全榮輝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 我國在南極科考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這背后離不開那些辛......
1月4日,在距離祖國一萬多公里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全榮輝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我國在南極科考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這背后離不開那些辛苦付出的科考隊員。在......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后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