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大理大學藥學院、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在大理隆重舉行。本次會議共有238人出席、參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樂曉春院士為大會做特邀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道。
四川大學侯賢燈教授主持本次大會。
大會現場
參會人員合影
大理大學 段利華副校長
大理大學副校長段利華為本次大會致辭。大理大學成立于1978年,經過42年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多學科交融、民族文化學科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作為此次大會的承辦單位,希望憑借這個交流平臺,向國內知名學者學習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同時也希望在座專家為大理大學的發展獻言獻策。最后祝愿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為本次大會致辭。江桂斌表示,原子光譜大會舉辦至今已有10年時光,希望國內青年原子光譜學者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發展原子光譜技術,讓原子光譜技術薪火相傳,希望儀器廠商能夠研發更新的原子光譜儀器。江桂斌希望大家為原子光譜委員會、原子光譜大會提出寶貴建議,共同為中國原子光譜的發展獻言獻策。
在大會報告開始前,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玉奎院士與大理大學段林書記共同為《原子光譜分析前沿》(科學出版社)一書揭幕。
南京大學 陳洪淵院士
報告題目:生命分析化學面臨的挑戰
陳洪淵介紹到,21世紀的科學發展觀有兩大趨勢,即科學高度分化和理論高度統一,生命分析化學是研究生命體系中分子的組成、結構、濃度等作用的學科。由于生命系統具有復雜性和體系性,因此要認識生命就先要認識生命中的化學反應,識別生命化學反應的復雜、多元、多變性。
從科學發展歷史來看,分析化學極大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要解決生命分析化學的測試原理,需要依賴光、電、質、聲磁、核等在內的大物理學、數學、計算機大數據科學的支持,以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滿足人類生產和生存的需要。陳洪淵表示,科學活動的最高價值取向是提出獨創性思想,尤其是重注原始創新,只有通過原始創新,才能大幅推動社會發展。若想實現原始創新,需要科研人員們保持好奇心、進取心,具有批判精神、懷疑精神、冒險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玉奎院士
報告題目:面向精準醫學的蛋白質組分析進展
張玉奎介紹到,2020年人類蛋白質組織已經公布了17874種蛋白質,但仍有一些未知蛋白等待人們發現。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些未能發現的蛋白質,團隊研發了基于離子液的蛋白質樣品預處理技術對Hela細胞蛋白組深度解析;研發了全自動樣品處理裝置,可在20min完成樣品處理。
利用這兩項技術,團隊對PM2.5暴露研究,共定量290種蛋白質,其中38種蛋白存在一樣;對抑郁癥研究發現,發現4種蛋白具有統計學意義;對透析病研究發現,透析器吸附的463種蛋白中253種蛋白與補體激素、白細胞、凝血通路相關;對胰腺癌研究發現了介導胰腺癌間質細胞-癌細胞間信號傳導關鍵因子LIF-LIFR-GP130。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報告題目:基礎研究與儀器創新
江桂斌介紹到,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領域有了重大突破。
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部分,高水平分析儀器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社會的發展對分析儀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中國分析儀器行業發展迅速,生命科學儀器需求最多,其次是色譜類儀器;質譜儀增長市場需求最快,表面科學儀器排名第二;學術科研對儀器需求量最大,制藥業次之;LC-MS/MS是質譜儀器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儀器種類,便攜式和在線式質譜需求增長最快,高達9.6%,MALDI-TOF次之。
面對如此重大需求量,國家在2011年成立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和“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在原子光譜方面,我國曾以黃本立院士為主的老一輩學者,大幅推動了中國原子光譜領域的發展,但我國的基礎研究仍然存在原創儀器少、高端儀器弱、推廣應用與市場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于探索適宜基礎研究的體制仍然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樂曉春院士
報告題目:分子診斷COVID-19
因為疫情影響,樂曉春為大會發了PPT配音頻演講。樂曉春在演講中介紹到,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通過與ACE2結合侵入受體細胞,造成感染。通常情況下,人們主要通過核酸、蛋白來檢測新冠病毒。由于核酸檢測擁有檢測速度快,準確率高等優勢,團隊將LAMP等溫擴散PCR結合CRISPR,通過UV燈照射產生綠色熒光,可最大程度避免假陽性問題,同時檢測時間只需40分鐘。在30拷貝情況下,可實現100%檢測準確率。
東北大學 王建華教授
報告題目:等離子體質譜在生命科學分析中的應用探索
王建華介紹到,ICP-MS因其高分辨、高通量的特性,為生命科學檢測提供了獨特的分析途徑。團隊利用DNA雜交富集UCNPs結合ICP-MS測定miRNA,發現其擁有極高的靈敏度和高選擇性;利用納米結構富集AgNCs結合ICP-MS檢測技術,使其檢測靈敏度、適用性方面相比于傳統方法提高了三個數量級;利用ICP-MS輔助熒光成像,檢測了細胞內金屬離子和納米粒子,得到了鋅離子與熒光定量之間的關系。在單細胞分析方面,團隊結合ICP-MS技術,研發了三維螺旋通道-慣性流輔助-高通量單細胞檢測技術,實現高通量分析下識別細胞間細微差異。
廈門大學 王秋泉教授
報告題目:元素質譜分析
王秋泉介紹到,ICP-MS是當前最好的元素分析工具之一,同時也可提供同位素信息。基于這項優勢,可利用元素標記策略實現生物分子和細胞的定量分析,也可以發現新的生物標志物。團隊利用ICP-MS技術,致病細胞的識別和計數、細菌固有的抗生素抵抗機制研究、實現了單細胞表面巖藻糖糖基化和細胞分型及行為研究。
武漢大學 胡斌教授
報告題目: ICPMS單細胞分析
胡斌表示,憑借ICP-MS技術的高分辨、更精確度的能力,團隊研發液滴微流控芯片-時間分辨ICP-MS單細胞分析技術,成功實現了單個HepG2細胞中鋅元素、AuNPs的定量分析。在傳統2D微流控芯片基礎上,團隊開發了3D芯片技術,實現了細胞內Cd、Zn、Fe、Pt等元素在細胞內的暴露、穩定性的分析。
浙江大學 方群教授
報告題目:基于序控液滴技術的超微量微流控分析和篩選
方群介紹到,團隊在2014年建立了順序操作液滴陣列系統(SODA),至今已經發展至第四代。近年來,團隊將這項技術與ESI-MS技術相結合,通過使用自研發的Swan探針,成功應用于乙酰膽堿抑制劑篩選。在此基礎上,團隊將其芯片集成化,研制出LC-Swan-ESI-MS,了一定的色譜分離功能,并將其成功應用于組織切片分析、單細胞蛋白質組分析。
廈門大學 杭緯教授
報告題目:二次離子、輝光放電、激光濺射電離質譜技術的比較
杭緯介紹到,二次離子、輝光放電、激光濺射電離質譜技術均可以實現固體直接進樣分析,但均不可在非常壓、非現場使用,且檢測成本高昂。對于二次離子質譜來說,其橫向分辨、深度分辨均為納米級,成像速度快,對樣品要求低,但分析能力偏弱;對于輝光放電質譜,其橫向分辨率為微米級,深度分辨率為納米級,成像能力偏弱,對樣品要求高,但其縫隙能力強;對于光濺射電離質譜來說,其橫向分辨率為微米級,深度分辨率為納米級,成像、分析能力強,對無標樣分析能力強,樣品要求低。
四川大學 呂弋教授
報告題目:基于穩定同位素標記的生物分析方法研究
呂弋表示,當前癌癥頻發,患病人群不斷增大,對于腫瘤的診斷需求不斷增加。為實現快速檢測腫瘤,團隊利用ICP-MS結合同位素標記,實現細胞和miRNA高靈敏檢測。例如團隊利用生物素標記金納米顆粒,實現目標物高靈敏檢測,利用雙鏈DNA結合銅離子,實現高靈敏檢測。最后,呂弋表示,金屬穩定同位素標記在生物分析化學研究中有很大發展空間,有待分析化學和生命科學研究人員進一步擴展。
中國計量研究院 李紅梅研究員
報告題目:心血管的疾病診斷重要標志物與藥物精準測量技術及標準物質研究
李紅梅介紹到,計量化學是研究化學測量的學科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隨著多學科的交叉與化學計量核心能力構架初步形成,計量學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此外,隨著臨床診斷和生物藥物產業競爭力提升、臨床診斷診療技術需求增長,急需建立計量技術和標準物質支撐體系。
基于上述要求,團隊采用硫同位素稀釋-HPLC-ICP-MS及氨基酸水解法研制αβ標準物質;建立了多肽精準測量技術ID-ICP-MS測硫結合;建立了蛋白亞基鈣離子置換技術測定血清中肌鈣蛋白;研制了血清中電解質標準物;研發了亞微米單粒子流式分析技術;建立了肝素類藥物及全糖鏈圖譜分析技術等。在此期間,團隊研制了17項標準物質,26項能力進入國際權威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史建波研究員
報告題目:我國近海沉積物中汞同位素研究
史建波介紹到,大氣中汞來源廣泛,能夠長距離傳輸,造成全球性污染。據調查,近150年內,全球環境中汞含量增加2倍。我國是汞生產、使用、排放最大國家,排放量占全球30%左右,環境保護壓力巨大。海洋是全球大氣汞最大來源和匯聚地,是無機汞甲基化的重要區域,也是人攝入汞的最大來源。根據對中國四大海域沉積物調查,發現認為排放和大氣沉降是近海沉積物Hg的主要來源,TOC對汞濃度影響比pH更加顯著,同時隨沉積深度增加而減少。此外,團隊利用利用汞同位素技術,團隊通過構建三端元混合模型,確定了四大海域表層沉積物中不同汞源貢獻百分比,構建了源貢獻-城市距離因子。
中國地質大學 胡圣虹教授
報告題目:基于ICP-QMS同位素溯源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當前農產品溯源技術主要包括礦物質元素指紋信息溯源技術,有機成分指紋信息溯源技術和同位素指紋信息溯源技術。相比于其他兩類溯源技術,同位素技術用于農產品中的大氣沉降、施肥、人為污染、土壤、水源等溯源。結合ICP-QMS的同位素分析技術,團隊研發了基于Ne氣碰撞組阻尼技術的ICP-QMS高精度硼、鉛同位素分析技術,用在農產品產地溯源;研發了脈沖信號采集模式ICP-QMS高精度硼、鍶、鉛同位素分析。
參會廠商
島津
珀金埃爾默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經評審,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等173名指導教師獲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稱號。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名......
2022年7月26日,由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哈爾濱工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冰城”哈爾濱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以“創新環境科學,低碳環保健康”為主題,聚集全國環境化學領域兩院......
“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純國產儀器的展出,我們的國產科學儀器裝備確實是發展起來了!”6月25日上午,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會場外,看到展臺上的國產科學儀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院士欣慰......
3月28日,歷經14年艱難掘進,全長13.39公里、被業內認為我國圍巖掘進難度最大鐵路隧道,即中緬國際大通道重要組成部分——大(理)瑞(麗)鐵路杉陽隧道安全貫通。這條全長僅13.39公里的隧道,建設為......
“發展新能源對于實現碳中和非常關鍵,但也要防范其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風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桂斌提醒,面對光伏、風能發電等新能源迅猛發展的態勢,要未雨綢......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8年12月20日,第二屆北京亦莊生物學術年會暨生物制藥分析技術論壇在北京亦莊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主辦,北京中航環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美中生物醫藥協會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回顧海光儀器在京召開“公司成立33周年新品發布會”,讓我們一起見證國產科學儀器與技術的迭代創新,共同......
2021年9-11月,化學科學部組織評審2021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重大項目、專項項目(科學部綜合科技活動項目)、專項項目(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發布評審會專家名......
2021年9-11月,化學科學部組織評審2021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重大項目、專項項目(科學部綜合科技活動項目)、專項項目(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發布評審會專家名......
——中國質譜儀實現從買到造數學函數預測未來創新方向分析測試百科網訊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成立40年來,推進了我國在質譜方法、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上,自質譜法誕生以來,在儀器制造、離子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