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王忠誠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住院期間,老人念念不忘3件事:建一家大型的現代化神經外科醫院,搭一座國家級神外研究平臺,辦一所培養神外專科醫生的醫學院。
“王老一生把神經外科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病人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宋茂民說。
“王老行醫60余載,學術風范可用四字概括:‘守正出新’。”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專家、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周定標說,“守正”就是求真務實,“出新”即開拓創新。
“老先生常說醫生要‘德才兼備,德為先’。在他眼里,病人生命高于一切。”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晨介紹,王忠誠設計了一套獨特的醫德考核標準:手術該做到什么程度、該和病人怎樣交流、該用什么樣的藥……細微之處都提煉出來。
王忠誠的第一個博士生、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吳中學說:“他常叮囑我們,‘作為醫生,應該時刻為病人著想,病人的需要就是對我們的命令’。”
“當醫生必須有技術,但首先是要有服務精神,必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追憶王忠誠的指導,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張俊廷感佩不已。
王忠誠始終無法忘懷他第一個失敗的手術。40多年前,他為一名腦干血管細胞瘤患者做了26個小時的手術,但病人最終沒能救活。他為此總結出治愈該類病例的經驗教訓。他總說,在醫生的成長過程中,病人付出了很多。
王忠誠認為:“拿起手術刀,要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但不能割斷對病人的感情。” 許多疑難重癥,在別人那里可能就放棄了,但是落到王忠誠手上,只要有一絲機會,他就要試試看。
1997年6月,王忠誠接診了一名大面積腦水腫、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于患者腎功能嚴重衰竭會引發其他并發癥,隨時可能死亡。學生張俊廷擔心這會給王忠誠抹黑,便建議由自己來做。王忠誠說:“病人的生命比我的面子更重要。”最后,手術獲得成功,病人轉危為安。
“作為一名醫生,任何時候都要為病人爭取生的希望。”在挽救病人生命面前,王忠誠心無雜念,從不退縮,“治好病人是最高興的事。”
“如今,國外能做的神經外科高難度手術,我們都能完成。一些國外做不了或達不到治療效果的手術,我們也能成功。”張俊廷說,在王忠誠院士的帶領下,中國的神經外科已享有國際口碑。
53歲的美籍華人周先生,患上極其罕見的巨大顱底腦膜瘤,美國一家州立醫院的醫生告訴他這種高難度手術沒有任何醫生能做成功。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周先生回國找到王忠誠。當時,近80歲高齡的王忠誠指導學生張俊廷等進行了13個小時的手術,腫瘤被完整地剝離取出。術后周先生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能給家人做飯。那位下過“死亡判決”的美國醫生聞訊后,驚訝地豎起了大拇指。
成功治療世界上最大的腦干血管母細胞瘤、成功治療世界上最難的枕大孔腦膜瘤、一次成功切除10個腦干和髓內血管母細胞瘤……行醫60余載,王忠誠率領他的團隊創造了無數醫學奇跡。
王忠誠曾獲得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授予的世界神經外科最高榮譽獎,以及多個國際獎項。84歲本命年時,他榮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發展神經外科事業,為患者多做一點事情。”王忠誠院士走了,他的大愛和忠誠挺立起醫德和醫術兩座高峰。
“醫生要終生學習,培養一個神經外科大夫真的很難,我們的人才培養速度遠遠不夠!”這是2011年9月4日,王忠誠對來家里看望自己的溫家寶總理表達最多的意見。“美國人口3.5億,有神經外科醫生約4000人;......
9月30日,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王忠誠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住院期間,老人念念不忘3件事:建一家大型的現代化神經外科醫院,搭一座國家級神外研究平臺,辦一所培養神外專科醫生的醫學院。“王老一生......
據北京天壇醫院官方網站消息,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9月30日16時08分在北京醫院不幸逝世,享年87歲。王忠誠簡介(來源:中國工程院......
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3月2日成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院士擔任院長。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此舉有利于中國轉化醫學研究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合作將有利于雙方進行醫療、教學、科研多......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月26日分別來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李振聲家中,代表胡錦濤總書記和黨中央親切看望這三位為新中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著名科學......
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界華人神經外科醫師學術大會上,2010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揭曉,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成就獎。據悉,王忠誠中國神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