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1-25 14:09 原文鏈接: 如何讓醫學“升溫”

    新書揭幕

    10月底,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的新書《醫學的溫度》一經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一時間‘溫度’成了流行語,不少朋友表示要做有溫度的人,要做有溫度的音樂、有溫度的教師。”11月19日在北大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韓啟德坦言,自己備受鼓舞。

    究竟什么是醫學的溫度?如何才能讓醫學變得更有溫度?與會專家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一本小書的力量

    20篇文章,200多張書頁,《醫學的溫度》這本小書看上去很不起眼,卻受人關注,因為這本書有它自己的力量和溫度。從醫學是什么、醫學關注什么,到醫學怎樣看待生命、醫學如何擁有溫度,充滿了對醫學人文的感悟與反思。

    科技是推動醫學進步與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對此,不容我們有絲毫的懷疑與動搖。但韓啟德一直強調,我們也要看到人體的復雜性,看到當前的科技和醫學水平還不足以讓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診斷與治療,醫學是有限度的。

    “技術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眾產生不符實際的過高期望,由此產生更多的失望,也讓醫者不能跳出技術的局限,對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關懷。”韓啟德說,“醫學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關懷。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傷痛,而傷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遠是關愛和照顧。”

    韓啟德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醫護人員是醫學溫度的主要傳遞者。問題是,“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過于著重醫學知識的傳授,對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培養還很不夠,需要我們從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全面改革”。

    他也希望,醫護人員首先要有好的人品與人格,要有愛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體會“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什么是醫學的溫度

    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臨床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唐金陵看來,醫者面對病人時所展現出的那種關懷和關切,并不是醫學“溫度”的全部解讀。“醫學的溫度更在于整個醫學界對它的使命的堅守,對于醫學初衷的執著。”

    這就涉及一個重要問題,究竟什么是醫學的初衷。

    “其實醫學界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病人病痛的表達是醫學介入的開始。或者,如同書中所說,醫學是對病人病痛的回應。”唐金陵說。

    可這一百年來醫學變了。《劍橋醫學史》寫道:“人們從來沒有活得這么久,活得這么健康,醫學從來沒有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強烈的懷疑和不滿。”

    原因是,醫學偏離了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有價值的醫療。唐金陵表示,以病人為中心的有價值的醫療,是要提供給病人最需要的東西。

    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也認為,醫學應該是以人們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需要為導向的,而不能以資本積累、促進經濟發展為導向。“如果以后者為導向,我們的醫學就不可能有溫度,只能是涼度,而且越來越涼。”

    “醫學文化過去是求真、求善、求美,是求真的科學觀、求善的人文觀和求美的藝術觀,這種醫學文化應該是永遠不變的旋律。”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說道,“但現在由于技術至上,金錢至上,把真善美變求功求名求利,社會就會缺乏溫度,一個沒有溫度的社會只要求醫學是有溫度的,這是不現實的。而醫學沒有溫度,反過來又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穩定。”

    厚植醫學溫度的基礎

    正因為社會對醫學有諸多不滿,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也感到一絲隱憂。醫學缺少溫度的說法,可能會變成社會各界聲討醫務界,片面地批評他們不講人性,只追求金錢的原因。

    “善良、悲憫是從醫者的內心出發,但醫者的溫度也是需要社會的動員和激發的。”王辰強調,要想維護醫學的溫度,是要有充足的“燃料”的。“我們需要反思,現在整個醫學界溫度不足到底是自身燃燒不夠,還是燃料給予的不足?”

    在他看來,醫學的溫度不是一個笑臉的溫度,而是全社會能給醫者、給醫療行業發展一個溫潤寬厚的條件,讓醫者真正煥發出溫度。因此,王辰認為,重點是有要厚植醫療行業發展的基礎。

    相關文章

    2023年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金域醫學(603882.SH)、凱普生物(300639.SZ)、圣湘生物(688289.SH)、美康生物(300439.SZ)等本文核心數據:第三方醫學診斷產品分類;獨立醫學實驗室數......

    新興醫學創新與轉化中心登上《自然》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官網,今天向全球推介了一家正在成長的新興醫學創新與轉化中心,它就是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SFPBRIT)。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CACLP2023觀眾預登記已開啟!現在注冊免費!

    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檢驗醫學暨輸血儀器試劑博覽會(CACLP),第三屆中國國際IVD上游原材料制造暨流通供應鏈博覽會(CISCE)將于2023年5月28日-30日在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觀眾注冊通道正......

    饒毅與梅林創立首都醫學中心,建“高水平創新研發集群”

    2023年4月9日,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平臺正式上線運營。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由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和知名神經生物學家梅林教授創建,是北京市政府批準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

    AI僅用30天研發出潛在抗癌新藥,給醫學帶來哪些影響?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與InsilicoMedicine合作,利用名為Pharma的人工智能(AI)藥物發現平臺,在30天內就開發出肝細胞癌(HCC)的潛在治療藥物,而且只合成了7種成分。據報道,......

    四部門: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這樣進行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旨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格尊嚴,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健......

    Nature:利用新開發的計算機確定早期胚胎中發揮作用基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計算機軟件可以預測當個別基因缺失或受到過多激活時,復雜的基因網絡會發生什么。此類基因網絡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指導干細胞形成特定的細......

    帶您了解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特殊食品包含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其中特醫食品到底“特殊”在哪?離我們普通消費者遠嗎?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它。一、什么是特醫食品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

    11位院士齊聚保亭共話海南大健康產業新機遇

    首屆保亭健康高峰論壇暨院士大講堂2月7日至8日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1位院士及健康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圍繞“健康醫學”主題展開交流研討,共話海南大健康產業新機遇......

    買賣論文篡改數據科技部通報18起科研誠信案件處理結果

    2022年12月31日,科技部網站通報18起高校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此次通報中存在買賣圖片數據、不當署名、買賣論文、篡改數據等行為,涉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西南醫科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