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氣資源研究室博士生韋恒葉在導師陳代釗研究員的指導下,選擇湖北省西部恩施地區的二疊系棲霞組下部富有機碳泥質灰巖為研究對象,通過沉積旋回、黃鐵礦形態與粒徑、C-S-Fe關系、黃鐵礦硫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Ba和Mo的分析,重構了相對海平面變化、水體的氧化還原條件以及海洋初級生產力的高低。研究表明,草莓狀黃鐵直徑均大于6 μm,平均值達7.3 μm (圖1),黃鐵礦形成于水—沉積物界面以下的缺氧帶中,沉積水體并沒有達到缺氧或硫化條件,而是在沉積過程中呈現貧氧與氧化的交替變化。黃鐵礦礦化度(DOP)主要分布在0.45至0.75之間(圖2),指示貧氧的水體環境。黃鐵礦硫同位素比值δ34Spy較重,僅為-6‰至-17‰,指示非缺氧的水體環境。氧化還原參數DOP與TOC的相關性較差(R2=0.38)而與海洋表層初級生產力參數Mo的相關性較好(R2=0.62),說明有機碳的埋藏與初級生產力的關系更為密切。在貧氧的水體條件下,由于水體仍然含有少量的氧,不利于有機質的保存,因此沉積物中高有機碳含量可能主要是由于高的海洋表層初級生產力造成的。在高的初級生產力條件下,大量的有機質沉入海底,在水體中形成有機雨,其中絕大部分被分解,而有機質的分解會消耗大量的氧,從而形成貧氧的水體環境,使部分有機質得以保存。有機質往往富集于復合旋回組的底部,也即不同級次(特別是長周期)疊加的海平面上升期,而海平面的上升會帶來豐富的營養物,從而誘發海洋初級生產力的提高。因此,有機質的富集受長期(三級)的海平面變化控制。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Wei et al. Organic accumulation in the lower Chihsia Formation (Middle Permian) of South China: Constraints from pyrite morphology and multiple geochemical proxie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2, 353–355: 73–86)。
圖1:研究剖面草莓狀黃鐵礦粒徑變化的盒須圖。方盒左端代表全部統計數目中25%的草莓狀黃鐵礦的直徑大小,右端代表75%的草莓狀黃鐵礦的直徑大小,方盒中的豎線代表50%的草莓狀黃鐵礦的直徑大小,即中值大小,橫線(須)的左端為最小值,右端為最大值。(草莓狀黃鐵礦直徑越小,說明其形成的時間越短,就越早脫離缺氧帶;直徑越大,其形成時間越長,越晚脫離缺氧帶。直徑小于4.7 ± 0.5 μm說明黃鐵礦形成于水體中的缺氧帶,大于該數值則一般形成于水體氧化的沉積物中)。
圖2:研究剖面多種地球化學參數曲線變化圖。DOP=(黃鐵礦中鐵含量/(黃鐵礦中鐵含量+酸溶鐵的含量)。虛線箭頭指示有機碳TOC變化的旋回性,與地層的復合旋回組相對應,有機碳富集于復合旋回組的底部,也即不同級次海平面疊置上升期。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依托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模擬酸添加控制實驗平臺,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與土壤》。酸添加下土壤有機碳......
溶解有機質是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有機碳分解等多種生態系統功能密切相關。氣候變暖背景下,湖泊沉積物有機碳分解特征的空間格局及驅動機制尚不清楚,阻礙了對變暖背景下湖泊碳匯功能的評估以......
為加強計量數據建設和應用,充分挖掘釋放計量數據效能,促進計量數據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按照《“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國發〔2021〕30號)、《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發〔202......
在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十一次集體學習,專題討論了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議題。在此會議上,新質生產力被提出并強調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一概念在過去的半年里迅速走紅,甚至被評為“2023......
眼下,正值中國產糧大省黑龍江的豐收時間。不僅沃野黑土豐收在望,而且農業科學家正用一種新技術提高著鹽堿地的生產力,也找到了鹽堿地里的“豐收密碼”。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專家組成......
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正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也成為產業變革的“必爭之地”。據測算,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將帶動GDP增長3—4元。同時,算力需求激增和供給緊張的矛......
稻田是我國常見的農田類型,通常比相鄰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殘體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機碳的微生物代謝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謝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響應,對設計適當的農田管理......
河流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兩大碳庫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環的關鍵樞紐之一。河流溶解有機碳(DOC)屬于活性較高的有機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體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體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近些年來......
在全球氣候和土地利用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深層土壤有機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區域尺度上,深層土壤樣品獲取困難,導致深層土壤有機碳的空間變異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缺乏。中國科學......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