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1-18 16:27 原文鏈接: 比精準醫療更高的境界:精準死亡

      所有喊著“根治腫瘤”的人都是騙子。人,總是要死的,不是死于這個病,就是死于那個病。

      如果死于什么病是一個可選項,我相信大家都會挑一個不給自己和家人增加痛苦的方式去死。這,就是精準死亡。

      我不久前寫過一篇博文,提出用“整體健康”的概念補充“精準醫療”,文章說人之死,是因為免疫系統徹底投降了。免疫系統在我們一生中身經百戰,逐漸被消耗衰弱,而它最后放棄的陣地就成了我們一般認為的死因。其實這是一個錯覺,我們不應該“三張餅填飽了肚子,把功勞都歸給了第三張餅”。“死于癌癥”的病人,并不是被最后的癌癥奪去了生命,而是被他一輩子的所有疾病疊加起來對免疫系統的消耗剝奪了他最后“戰勝疾病”的權利和能力。

      如果上面的說法成立,我們就應該有機會選擇留著最后吃的“第三張餅”,給自己制定一個最佳的死亡方案:選擇一個更人道的,更有尊嚴的,更少痛苦的,最不浪費社會資源的方式去死。

      科學家的目標不應該定得不靠譜:與其追求長生不死的成仙術,還不如尋找一個無痛,簡樸,可控的人道死。

      具體怎么做呢?其實古人已經討論過了。古人說“上醫醫未病;中醫醫將病;末醫醫已病”。這里的“醫”不是醫術,而是醫道。“末醫醫已病”不是指最差的醫生治療已經生病了的病人,而是說“醫已病”是醫生們最起碼的奮斗目標。

      醫未病就是防病,防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病都能防止其發生。而如果什么病都能防,人的免疫系統一輩子保持絲毫不被損耗,那除了挨雷劈這類的意外事故以外人就不會病死,也就等于是長生不死的仙術了,所以說“上醫”實際上等于“仙術”。

      醫將病就是知曉患病的風險。知風險就等于知道免疫系統的漏洞。如果能預先知道自己的免疫系統有那幾個漏洞,選擇一個比較“人性化”的漏洞,不就等于我所說的“挑第三張餅吃”了嗎?所以說,給自己量身定制一個“好死”的病不是不可能的。或許我們有一天真的能成為“上醫”,防百病,人人成仙;可是今天,我們應該朝著“中醫”的方向努力,知風險,規避惡性風險。

      奧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在醫道上說充其量不過就是“末醫”而已,我們完全可以提出一個更高檔次的醫學理念。“整體健康”至少是“中醫”,從醫道的角度講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追求。

      如果我們的醫學科學能達到“醫將病”的水平,那帶來的不僅僅是醫術的革命,更是社會文化,倫理,經濟,宗教等各個領域的變革。

      試想,如果我們在50歲的時候能去醫生那里做一個全面的免疫學檢查,閱讀一下前半生抗擊內憂外患的抗爭記錄,找到一些因為早年免疫力透支而導致的難以挽回的漏洞,于是知道了幾個可能導致我們在30-40年后死亡的“病種”。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走上一條充滿釋懷的“死路”,在三五個可能的病種中選擇一個作為“第三張餅”,可謂精準死亡,或者叫“選餅(病)”。

      這不就是我們所向往的“知天命”嗎?

      能“知天命”的人,會把最后的幾十年如何度過?他還會去信上帝嗎?還會爭權奪利嗎?還會買保險嗎?

      “知天命”的權利又該歸誰管理?個人?家人?社會?政府?這個權利能用金錢換取嗎?

      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也是我不能回答的問題。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精準死亡成為可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