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中第一個鑒定到的具有同時影響幼蟲體形和體色的多效性功能分子——BmorCPH24基因。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美國遺傳學會出版的期刊《遺傳學》上。
該項研究從定位克隆被命名為“竹蠶”(Bo)的突變基因出發。Bo蠶體節緊縮,節間部隆起,形似竹節,斑紋受到抑制,嚴重影響蛻皮和活動能力,顯性遺傳。研究小組將Bo突變基因導入其它顯性遺傳的斑紋突變體,發現Bo蠶中表皮蛋白基因BmorCPH24發生了無效突變,導致了遺傳變異。進一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在正常型(Dazao)蠶中敲除BmorCPH24基因,成功再現了與Bo一致的突變表型,證實了該基因的功能和定位克隆結果的可靠性。
課題組研究發現,BmorCPH24基因為一個新進化出的基因,獲得了同時控制幼蟲體形和色素沉著的新功能。該發現對于理解昆蟲生態學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是昆蟲對環境適應性的直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