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蚊蟲約有3000種以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蚊蟲為完全變態型昆蟲,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前三個時期必須生活在水中。從卵到成蚊約經過10-12天,成蚊通過叮咬可將其攜帶的病原(病毒、寄生蟲)傳播給人類引起多種疾病。
蚊蟲可以傳播近百種已知的可引起人、畜疾病的病毒,有些是非常危險的病毒,如裂谷熱病毒、流行性腦炎病毒、黃熱病毒等。
能傳播疾病的蚊蟲主要為以下三大類:按蚊(Anopheles),伊蚊(Aedes),和庫蚊(Culex)。
image.png
圖1 三類可傳播疾病的蚊蟲外形特征。從左至右:庫蚊(身體多棕褐色,翅膀無斑點)、伊蚊(身體黑色有白斑,翅膀無斑點)、按蚊(身體灰褐色,翅膀多有黑白斑)
按蚊,身體多為灰褐色,翅膀多有黑白斑點,經常在黎明晨曦期間攻擊人類,主要傳播的病毒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奧-奈氏病毒。
伊蚊,又稱花腳蚊,身體多為黑色有白斑,翅膀均無斑點,多在白天活動,攻擊性非常強,主要傳播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
庫蚊,又稱家蚊,身體多為棕黃色,翅膀多數無斑點,喜好在黃昏后叮咬人畜,主要傳播的病毒有西尼羅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和圣路易斯腦炎病毒。
蚊蟲攜帶的這么多病毒,在地域上是否有差異呢?比如說我國的蚊子攜帶的病毒,跟非洲蚊子攜帶的病毒,有什么區別嗎?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蟲媒病毒與媒介控制學科組研究團隊,就對我國和肯尼亞的蚊蟲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科研人員對采自中國和肯尼亞的蚊蟲標本進行了高通量測序。他們對兩地蚊蟲攜帶的病毒譜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蚊蟲中病毒的分布存在地區特異性:比如肯尼亞標本里發現了登革病毒(屬于黃病毒科Flaviviridae),而我國湖北和云南的標本里未見;同時,我國湖北和云南的樣本中發現了大量的版納病毒序列(屬于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而肯尼亞樣本中卻沒有該病毒的信息。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肯尼亞和我國的蚊蟲標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未知新病毒(unclassified viruses),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image.png
圖2 中國云南、湖北和肯尼亞 Kwale 地區蚊蟲中攜帶的病毒譜的比較分析 http://www.mdpi.com/1999-4915/10/1/30
相關研究成果以 Metagenomic?Virome?Analysis ofCulex Mosquitoes from?Kenya?and China 為題發表在 Viruses(《病毒》)上。該項研究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基礎專項等的資助。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氣候變化等,蚊子活動范圍的擴張,以及病毒變異的加速,蚊媒病毒性疾病爆發越來越頻繁,對人口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2015年,巴西爆發可寨卡疫情,并在南美和中美快速傳播,進一步擴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因此,需要科學家對蚊媒病毒的分布、傳播、流行趨勢,致病機理,疫苗藥物等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此類病毒的進化、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科學意義,以及對它們引起的疾病進行預防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蚊蟲叮咬而感染蚊媒病毒:使用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使用的殺蚊劑、驅蚊劑等;在蚊蟲活動密集的地區穿著淺色、長袖衣服和長褲;及時清理房屋周邊積水和蚊蟲孳生場所,美化環境,安裝紗門紗窗并使用蚊帳預防蚊蟲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