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傳統治療結腸癌的藥物因缺乏對腫瘤組織的特異性和專一性,存在嚴重的全身毒副作用。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用于藥物遞送的納米藥物載體為克服化療藥物存在的弊端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然而,近年來發展的納米藥物載體,如脂質體、膠束、納米粒等大多只能通過被動靶向作用富集在腫瘤組織周圍,且在全身系統循環中常常因被網狀內皮系統的巨噬細胞吞噬而清除,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磁性納米給藥系統是一種利用磁性環境下主動定向腫瘤組織的新型藥物制劑,具有更高的腫瘤選擇性。磁性納米給藥系統除了具有納米載體本身對負載藥物的緩控釋放特性外,還具有超順磁性特征,即在實體腫瘤組織附近加設磁場后,磁性納米藥物粒子獲得磁性,可在腫瘤部位有效富集并緩慢釋放藥物,從而達到提高藥物的靶向治療作用,而在撤銷磁場后,納米藥物載體磁性消失,不會永久磁化。
近日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楊根生教授和吳丹君老師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于殼聚糖納米系統的超順磁性納米藥物復合物,以實現伊立替康的磁靶向遞送。通過將ICG包載到納米藥物復合物中,可實時監測納米載體在體內的分布情況。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與沒有磁靶向的納米藥物組及對照組相比,磁靶向組的納米藥物可在腫瘤部位更有效地聚集。相關研究結果于5月11日在線發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上。
圖注:分別靜脈注射游離的ICG,ICG/PECs和ICG/MPECs后小鼠體內和離體熒光成像圖。(a)靜脈注射后不同時間點的HCT-116荷瘤小鼠體內熒光圖像。腫瘤部位用白色虛線圈表示。(b)靜脈注射后48小時處死小鼠收集的主要器官和腫瘤的離體熒光圖像。
其中,納米藥物在小鼠體內的生物分布檢測,均由Fusion FX7來完成。
Fusion FX7多功能成像系統在腫瘤或納米材料等研究領域活體成像應用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其主要特點在于:
— 脈沖LED光源,高激發強度,具有更高的穿透力,且可以有效縮短曝光時間,實現快速熒光成像(毫秒級別)
— 多通道熒光光源,覆蓋400~800nm,可滿足多種納米材料的熒光成像需求
— 每個波長均為獨立的光源,保證激發光純度,有效降低背景干擾
— 基于深度制冷的CCD相機及超大光圈定焦鏡頭,在生物發光腫瘤成像中具有極高的檢測靈敏度(可檢測皮下≤50個生物發光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