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病毒是指一大群通過吸血的節肢動物而傳播疾病的病毒。小球形,+ssRNA, 有季節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致病性強,病情重。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生物學性狀
形態結構:簡稱乙腦病毒,基因組為單正鏈RNA。
培養特點:出生2~3d的乳鼠腦內接種后3~5d即可發病;可在地鼠腎,幼豬腎等原代培養細胞內增殖,并引起明顯的細胞病變。
乙腦病毒抗原性穩定,很少變異。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微生物檢驗
標本直接檢查:免疫熒光技術、酶免疫技術、核酸探針等。
分離培養與鑒定:乳鼠腦內接種、原代金色地鼠腎細胞等培養細胞。根據細胞病變、紅細胞吸附試驗證實病毒的增殖,陽性即可傳代或鑒定。
血清學診斷: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補體結合試驗等。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臨床意義
引起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
通過三帶喙庫蚊叮咬傳播,豬為最重要的宿主和傳染源。
病毒流行主要在夏秋季節。
人感染后,絕大多數表現為隱性或輕型感染。只有少數發生腦炎。病毒侵入腦組織內增殖,造成腦實質病變,表現為高熱、驚厥或昏迷癥狀。
森林腦炎病毒
形態結構、微生物檢驗與乙腦病毒近似。
可經蜱傳播,引起人類森林腦炎。
森林硬蜱為主要傳播媒介和儲存宿主。亦可經胃腸道傳播。
人感染后,有相當一部分表現為隱性感染,發病者潛伏期約10~14d,然后出現高熱、頭痛、腦膜刺激征、昏迷等。
登革病毒
病毒形態結構與乙腦病毒相似。
蚊體胸內接種培養,白紋伊蚊的傳代細胞(C6/36株) 或地鼠腎細胞進行培養,初生小鼠動物接種。
血凝抑制試驗、ELISA及斑點免疫測定法檢測特異性IgM抗體等方法鑒定。
儲存于人和猴體內,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等傳播。
臨床上分為普通型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征兩個類型。
以登革病毒、寨卡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為代表的黃病毒(Flavivirus)由蚊蟲攜帶并傳播,每年導致數億人感染、數十萬人死亡,引起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蚊媒黃病毒的基因組均為單鏈正向RNA,其......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賈仁勇課題組在國際病毒學權威期刊《病毒學雜志》(JournalofVirology)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發現鴨坦布蘇病毒(DTMUV)NS3蛋白激活PERK/PKR、......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陳舜團隊在自然指數(Natureindex)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發表題目為“TLR4和腸道共生菌LPS協同調控禽黃病毒感染分子機制“......
2021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PaulR.Young、博士DanielWatters......
目前尚無批準的黃病毒療法,抗黃病毒疫苗的開發可能會受到抗體依賴性增強(ADE)的破壞。黃病毒非結構蛋白1(NS1)是一種有前途的疫苗抗原,具有較低的ADE風險,但尚未作為廣譜治療性抗體靶標進行研究。2......
12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證明,哺乳動物胰島素能夠激活蚊子的抗病毒免疫途徑,從而增強了其抑制西尼羅河病毒、登革熱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能力。研究人員稱,相關發現有助于開發減少蚊媒傳染病的干預措......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潛在的方法阻止寨卡病毒和類似的病毒在體內擴散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中科院院士高福研究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團隊合作,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囊膜蛋白以及其與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復合物結構。該研究揭示出該抗體結合寨卡病毒的分子基礎。相關......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組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蘇敬良研究組聯合發現了2010年引起我國部分養鴨區鴨產蛋下降的“元兇”,一種新的黃病毒——BYD病毒,這是鴨感染黃病毒的首次報道。從201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