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檢驗標本 質量控制
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是實驗室全面質量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也就是說,實驗室要想獲得準確、可靠及對臨床應用有價值的可靠檢測結果,必須進行分析前的質量控制,認識和控制分析前的因素,不僅是實驗室技術人員的努力方向,也有賴于醫院臨床和護理部門的配合,它反映醫院的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應包括臨床醫師正確選擇檢驗項目及化驗申請、病人準備、樣本采集、標本運送及標本保存,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均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病人準備和標本采集是檢驗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種內在和外界的影響,可使檢驗結果產生或大或小的誤差,為此檢驗前病人須作適當準備,可減少隨機分析誤差。
1.檢驗項目的種類通常可分為三類即用于篩查的試驗、用于診斷的試驗、用于治療效果及預后觀察的試驗。
2.化驗單的填寫必須保證包括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門診或住院號、科別、臨床診斷等)以及其他特定的識別號,如急診臨床用藥情況;要求檢測的項目,以及檢測項目需附加的信息,如24h尿蛋白定量應附加24h尿量,內生肌酐清除率應附加24h尿量、身高、體重等信息;申請檢測的負責人簽名;標本采集類型及采集時間、采集人簽名。
3.根據所采樣本的類型和所分析的物質而定。因為許多非疾病因素,如空腹與否、勞累或運動、體位、服用藥物等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如飲酒后使血漿乳酸、尿酸鹽、己醛、乙酸鹽增加。長期飲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平均紅細胞體積增加,谷氨酰轉肽酶(GGT)亦較不飲酒的人為高,甚至可以將此項檢查作為嗜酒者的篩選檢查。
4.多數試驗,尤其血液化學、免疫學檢查,采集前應空腹12h。進餐后血漿脂肪、蛋白質、糖類有所增加。有人研究于高脂餐后2-4h采血,多數人堿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來自腸源性同工酶,且與血型有密切關系,O型或B型兼為Le+分泌型者增高更明顯。一般認為高蛋白質餐使血漿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響肌酐含量,高比例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可減低膽固醇含量;香蕉、菠蘿、番茄可使尿液5-羥色胺增加數倍;含咖啡因飲料,可使血漿游離脂肪酸增加,并使腎上腺和腦組織釋放兒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動物血液,可引起糞隱血假陽性。故在做相應檢驗時,應對食物有一定的控制。吸收的飲食成份不僅可以直接影響測定吸光度(如TG造成的混濁),而且也可以改變血液成份,影響測定結果,如餐后血中葡萄糖升高,脂肪餐后血中TG水平增加可持續9h,因此血脂測定應素食3天后才能采集標本,另外餐后Ca、P、Bil、UA和Alb均有統計學上的改變。
然而空腹時間過長(>16h)同樣也會影響血液中成分,如Alb、PA、C3、Tf及Glu等含量下降。過度空腹,若達24h以上,某些檢驗會有異常結果。例如血清膽紅素可因空腹48h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過長而減少為低血糖;血脂空腹過度,甘油三酯、甘油、游離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膽固醇無明顯改變。故空腹并非越長越好,近年國外有人主張膽固醇單項檢驗,不必空腹抽血。
5.標本采集前要求病人處于較好的休息狀態,過度勞累可使血漿葡萄糖、CK、AST、LD等升高;另外運動亦能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輕度運動可以引起血糖升高,繼之引起皮質醇及胰島素的上升,許多與肌肉有關的酶如CK、AST、LD等都可在運動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CK為主,激烈運動對血細胞亦有影響,短期運動會使淋巴細胞增多,較長期運動后出現中性粒細胞增多。長時間體力活動還可使尿素、肌酐、WBC增高,碳酸氫根減少。
6.藥物對血液、尿液成分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藥物可以使某些物質在體內的代謝發生變化;也可以干擾測定中的化學反應,即使同一種藥物由于所用試驗方法不同,就可以引起增加或降低兩種相反的變化。有時為了進行某項化驗,必須停服某種藥物,才能得到準確結果。因此醫生在選擇與解釋試驗時,必須考慮藥物的影響,如用大劑量青霉素,可致血AST、CK、Cre、Tp升高,Alb、Bil降低。對尿蛋白測定的影響(假陽或假陰),用大劑量Vitc可使酶法測定血中Glu、Cho、TG的結果假性降低,排至尿中也可影響尿糖、隱血、酮體、膽紅素等測定。
7. 藥物對檢驗的影響非常復雜,15000多種藥物對檢驗有干擾作用。眾所周知,抗結核藥、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劑、磺胺類藥物,對肝功能有大小不一的影響,甚至幾片常用藥物可以引起嚴重的藥物反應,故在采樣檢查之前,暫停各種藥物是為上策,如不可停用,則應了解可能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其他如咖啡等飲料中咖啡因是中度興奮劑和溫和利尿劑,進入人體后代謝成多種化合物,對各種分析物有影響,例如血中TG含量增加,但Cho含量降低。
8.樣本采集時間及部位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若對同一病人作多次測定最好每次在同一時間收集標本,便于比較,以減少人體內各分析物晝夜變化的影響。晝夜變化有內在因素(主要取決于人是在活動還是在睡眠狀態),以及外來因素(如飲食、體育活動或其他和某一特定時間有關的活動)。血樣標本采集理想的時間是早晨7:00到8:00,尤其在目的為監測時,最后一次食物和液體攝入應在前一天下午6:00到7:00;做糖耐量試驗或餐后兩小時血糖的病人,一定要詳細告訴病人何時抽血等事宜,尿標本采集時間取決于被測定的成分。用于清除率測定或所測分析物有晝夜變異,需要24h尿標本,定時過夜尿標本或稱為清晨第一次尿標本,不僅提供腎臟濃縮能力評價,也有足夠時間產生有形成分或沉淀,隨意尿標本對常規過篩是適用的。但因其可能太稀,以致不能準確檢測分析物濃度的輕度增加。測定特殊蛋白質,以檢測和鑒別腎前、腎小球、腎小管和腎后引起的蛋白尿,清晨第一次尿標本是足夠的。病人標本的采集時間一定要準確記錄,如尿液標本超過2h即認為不新鮮。血液標本的采集部位應在同一靜脈區,通常為手臂靜脈。
9.采血體位:目前采用坐位和臥位較多,門診采血以坐位為主,住院病人以臥位為主。切記不可站位采血,因其既不安全又影響結果,它可使血中Tp、Alb、血脂、ALP、ALT、血清、Fe等均有明顯改變。體位影響血液循環,由于血漿和組織間液因體位不同而平衡改變,則細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質的改變較為明顯,例如由臥位改為站位,血漿白蛋白可因此而濃度增大,總蛋白、酶、鈣、膽紅素、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亦因站位而濃度增加;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亦于站位時增加。由于體位的因素,不要讓病人自己到檢驗科來采血做血常規,或復查紅、白細胞計數,以避免因體位引入的誤差。
10.止血帶的使用:扎止血帶不超過1min,否則可使局部血氧含量降低,乳酸增加,pH下降。若壓迫3min后可使Bil、Cho、AST、ALP等增加5%以上,正確的操作應先扎緊壓脈帶后觀察血管走向,即時將壓脈帶扎緊,立即采血,采血動作迅速,一針見血,尤其對檢測凝血象的標本尤為重要,力爭1min內完成。
11.采樣系統的使用:血樣標本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系統,這是保證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推廣使用真空采血系統可有效避免用錯抗凝劑,保證了血與抗凝劑比例,解決了交叉污染,防止標本溶血和加分離膠加速血清分離等有效措施。真空采血系統采集血液后,應輕輕顛倒混勻5-10次,以確保抗凝劑和促凝劑(分離膠)發揮作用。
12.正確使用抗凝劑:目前常用的抗凝劑有肝素、EDTA鹽和枸櫞酸鹽,實驗室應正確使用相應的抗凝劑,且標本采集時應注意血液與抗凝劑的比例。
(1)肝素:通常用肝素鋰,濃度為14.3IU/mL血,用量范圍為12-30IU/mL,常用于血粘度測定,血氣酸堿分析及酶學檢查。
(2)EDTA鹽:通常用EDTA-K2,濃度為1.5-2.0mg/dl,常用于全血細胞計數及血粘度測定。
(3)枸櫞酸鹽:通常用枸櫞酸鈉,濃度為0.109mmol/L或3.8%,主要用于凝血試驗(抗凝劑與血液1:9混合,過高或過低,均可影響PT、APTT的結果),RBC沉降率試驗(抗凝劑與血液1:4混勻)。
13.血液標本采集后應盡快從采血現場運送至實驗室,如果運送距離較遠,特別是因分析物穩定性有影響,必要時可于采血現場分離出血清或血漿后再送往實驗室,標本運送過程中要注意樣本的包裝、溫度要求及處理方法等,要確保分析成分的穩定性,標本管在運送過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閉,向上垂直放置,避免劇烈振動。
14.實驗室標本的接收:嚴格執行病人、化驗單及標本收集器皿的核對制度,保證無差錯。對檢驗申請單要認真審核,包括檢驗項目、病人現狀及用藥情況記錄,以及標本容器上的詳細信息、采集時間及采集者的簽名等,24h尿液收集要有真實時間記錄及總量記錄。收集標本應符合要求,簽收人員應逐一檢查標本的質量,避免空管或血少現象或嚴重污染等,對不合格的但可以接受的樣本,簽收人員記錄標本的缺陷并作好臨床解釋工作,對于諸如空管等不可接納的樣本,簽收人員應拒絕接受,同時注明拒收原因,并通知臨床重新采集標本。
15.標本的準備處理:全血標本應盡快送檢,必須注意是否存在干擾血凝塊。這些血凝塊指血的部分凝集,它將影響全血細胞計數和凝血試驗結果。血清(漿)標本全血采取后應盡快自然地使血清(漿)從與血細胞接觸的全血中分離出來。一般應于采血后2小時內分離出血清或血漿,以防止血細胞內外多種成分發生變化。血清標本離心前一般要先自行凝集,所等的時間包括凝血和血塊收縮時間,通常這個過程大致要30分鐘,加促凝劑時凝集可加快,切勿用竹簽剝離凝血塊,因人為剝離會誘導溶血,產生結果偏差。血漿標本的最大優點在于及時檢測,而不需要等到血液凝固后檢測,而且可以避免血液凝固引起的輕度溶血所導致的錯誤。另一方面血漿標本可避免血凝過程中RBC和PLT釋放鉀離子和酶,使得鉀離子和部分酶增高,另一方面血清標本由于缺乏纖維蛋白原,而使血清總蛋白較低。
16.血清或(血漿)標本的處理方法:標本的離心,離心分離血清應選擇相對離心力(RCF)為1000g-1200g(約相當于3000rpm/min),離心時間為5-10分鐘。離心全血需2000g(相當于4000rpm/min),離心時間為15min。相同時間增加相對離心力或增加離心時間,將引起溶血。
17.溶血標本的處理:溶血可導致RBC內多種成分的釋出,引起對測定方法的干擾,Hb≥0.2g/L,肉眼可見溶血。Hb的釋出,可引起間接的干擾,因Hb在波長為431nm和555nm處有光吸收,若被測物選用與之相近波長作比色分析時,可導致假性增高。處理方法:輕度溶血,同時作血清空白;嚴重溶血,重留樣本。RBC內含量高的血液化學成分在溶血后,這些化學成分在血清中濃度就會增高,避免用溶血標本測定在RBC內含物高的化學成分。如鉀、ALP、AST、Bil、CK、LDH、ACP等。
18.乳糜標本的處理:高脂血癥的病人往往可導致乳糜血,為了不影響檢測,應對乳糜血進行澄清。具體方法如下:血清和(或)血漿與氟利昂以1:1在玻璃試管中混合。氟利昂在血漿和(或)血清下層,180℃顛倒試管3min,使充分混合。然后3000g離心6min。上清液為澄清的血清,中層含沉淀的脂蛋白,下層為多余的氟利昂,澄清過程可重復多次而不影響酶的活性和底物。
19.膽紅素(黃疸)標本的處理:膽紅素標本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引起分析項目結果的改變,直接改變是因膽紅素血清(或血漿)標本對光的吸收,而導致部分項目的假性增高,間接影響是膽紅素的干擾作用,如膽紅素對血清肌酐測定的干擾。處理方法前者作空白對照,后者進行干擾試驗消除恒定誤差。
20.尿液標本從流取到檢驗應在2小時內完成,如不能及時送檢分析,必須加防腐劑,細菌檢查標本應采用消毒容器,防止細菌污染,能在床邊接種的標本最好在床邊接種。
21.因分析不能立即進行或分析后需要重新檢測,樣本需要保存。
短期保存:全血細胞計數(不包括分類)所用EDTA抗凝血可在室溫下保存24h。分類計數、涂片應在標本收集后5h內完成。如果用血細胞分析儀對血細胞分類,根據所用的不同的分析系統,標本保存都不應超過8h。用于APTT與PT的枸櫞酸抗凝血漿,可在室溫下保存8h。應在3h內測定凝血因子活力,而且血漿必須始終在4~8℃保存。用于檢測酶或底物的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漿可在4~8℃保存一周,但酶對LDH和ACP例外,因LDH活力對冷不穩定,ACP只在酸性條件穩定,底物TG例外,因為內源性脂肪酶可分解TG為甘油。用于免疫球蛋白和特異性抗體測定的標本,4~8℃可保存一周。如果不超過25℃,標本普通的郵寄是可以的。用于激素和腫瘤標記物測定的標本在室溫下,類固醇激素是比較穩定的,可保存3天;通常也適用于腫瘤標志物。如果多肽激素不能在當天分析,應該深冷凍,尤其是不穩定的ACTH、腎素、血管緊張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和降鈣素。
長期保存:長期保存要求保存溫度低于-20℃,溶解必須緩慢,在4~8℃過夜或在水浴中不斷攪動。通常在溶解中形成濃度梯度,所以分析前必須充分混勻,必須注意試管底部的沉積物,它們可能由冷球蛋白、異型蛋白或冷沉淀纖維蛋白原引起,如果必要,這些沉淀通過加熱重新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