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抗凝劑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已經推薦在血細胞計數及篩分時使用K2EDTA(乙二胺四乙酸)作為血標本所選抗凝劑(143)。使用推薦濃度的EDTA鹽(K2EDTA及K3EDTA)在采血后1-4 小時內所測結果無顯著性差別(50)。
對血細胞體積的影響
由于所有的EDTA鹽都能夠引起細胞皺縮,因而能夠影響離心之后的微量血細胞比容。然而,鉀鹽溶解度大于鈉鹽,故選擇K2EDTA要優于Na2EDTA、同時由于Na2EDTA與K2EDTA的pH相對于K3EDTA更低,細胞膨脹,因而可補償滲透壓所引起的細胞皺縮。對于測定平均血細胞體積(MCV)的電子血細胞計數器的校準,使用Na2EDTA與K2EDTA作為血樣的抗凝劑所得微量血細胞比容值要比用K3EDTA所得結果更加令人滿意(143,157)。
對血小板的影響
血小板在加入EDTA的抗凝血中會從圓盤狀轉變成球狀,因而在測定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的時候會產生錯誤。在EDTA抗凝血中,可觀察到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或粘著于嗜中性粒細胞上(血小板衛星現象),此類變化隨著血標本儲藏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劇。并且,這類變化導致了白細胞計數的增加以及血小板計數的減少。對于顯示出現EDTA誘導的血小板衛星現象的病人,欲準確測定其血小板數,可采用稀釋指血或以枸櫞酸鹽作為抗凝劑的方法進行。
對白細胞的影響
EDTA對于白細胞穩定性的影響可產生變異,并且可與不同分析儀器所用的白細胞集落分析軟件包所產生的變異相加、淋巴細胞更加穩定、單核細胞更可能受到影響。
對嗜中性粒細胞的影響
EDTA鹽濃度對嗜中性粒細胞形態學有影響,因而如果在采血及血片制備的時候不注意EDTA鹽濃度,血片的質量會有所降低,當血樣中EDTA濃度最大到1.50mg/ml并且不超過1小時,嗜中性粒細胞形態學改變最小、EDTA濃度升高,則改變加大,表現為分葉喪失、胞質分界模糊以及核左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