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與 HCT 的關系:
有人統計 HCT 在 0.36-0.46 時,腦梗塞發病率為 18.3% , HCT 在 0.46—0.50 時,腦梗塞的發病率為 43.6% ,而 HCT 在 0.51 以上者腦梗塞發生率增加到 63.6% ,所以,隨著 HCT 增高,腦梗塞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美國把 0.46 的壓積規定為予示中風和冠心病發生的警報信號,日本規定為 0.48 。 HCT 增高與腦梗塞密切相關,所以有學者提出, HCT 增高是腦梗塞的重要危險因素。在患嚴重腦動脈硬化癥又有 HCT 增高的患者其腦梗塞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輕微腦動脈硬化的患者,對腦出血的發病率研究發現, HCT>0.40 組較 <0.40 組稍高,但遠遠低于腦梗塞患者,通過對于患者年齡對 HCT 與腦梗塞關系的影響觀察發現, 78 歲以上的老年組患者, HCT 在 0.46 以上,其腦梗塞發病率為 35.4% , 77 歲以下老年組患者,腦梗塞發病率略低為 22.4% 。隨患者年齡增長腦動脈化程度加重,則腦梗塞發生于高年齡組的機會大大增加。腦梗塞發生部位與 HCT 也有一定關系。
在 HCT 超過 0.46 ,而腦梗塞發生率上升的同時較常見的深部梗塞多于皮層梗塞。有的學者通過對頸動脈閉鎖和完全性卒中的患者腦梗塞部位進行 CT 檢查,發現梗塞面積的大小與高 HCT 有關。 HCT 升高,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減慢,側支血流則受到影響,梗塞面積進行性增加。
預防腦梗塞的發生,尤其對老年人來說,確定最適的 HCT 并注意維持是十分重要的,通常認為, 78 歲以下的老人,適宜的 HCT 在 0.41—0.45 , 78 歲以上的老人,最適 HCT 宜在 0.36—0.40 。當老年人因增齡發生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徑狹窄,彈性減低,于血壓下降時,可隨迅速減少的血流量而引發腦缺血,因此,此類老年患者的 HCT 應保持在 0.30 左右,在血壓波動較大時,尤應警惕腦血管損傷的發生。
3 ) HCT 與血流量關系:
我們已經知道 HCT 增高,血液粘度隨之增高,(每個人增高幅度不同),根據泊肅葉定律,血流量( Q )與血液粘度(η b )成反比,所以, HCT 增高可使血流量減少,血流速度減慢,導致組織器官供血不足,所以 HCT 的變化對腦血流量有影響,即高 HCT 時,血液粘度增加,腦血流量降低,有人觀察 HCT 為 0.47—0.53 組患者的腦血流量明顯低于 HCT 為 0.36—0.46 組,用血液稀釋療法,可顯著降低 HCT 和全血粘度。
4 )影響血液觸變性:
在全血粘度的測試中會發現其粘度值隨著檢測時間的延長而降低。這一特性稱為血流觸變性。因為血液在靜止時紅細胞易呈緡錢狀聚集在一起,因此,測試一開始粘度值較高,以后在一定的時間內因紅細胞由聚集狀態逐漸變成分散狀態,粘度也就逐漸降低,紅細胞壓積越高,粘度降低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
綜上所述,無論是國內與國外,在血液流變學檢查上,都把 HCT 看得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我們單獨討論的是 HCT 的病理改變及其臨床意義,對一個具體病例而言,則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項指標,必須綜合分析,要有全局觀念。
(四)血沉( ESR ) — 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RBC 聚集性是非牛頓流體流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對于低剪切率下的流動有極大影響,因此,在血液流變學研究中, RBC 聚集性深受重視,紅細胞聚集性的測定方法有粘度法:形態觀測法:吸光度觀測法和紅細胞沉降法(血沉法)。臨床上常用的是血沉法,此法被應用于臨床已有 50 余年歷史,是大家比較熟悉,簡單而又有較高實用價值的常用的臨床檢驗指標。血沉的變化可做為疾病的輔助診斷,鑒別診斷,以及療效和予后觀察指標,血沉雖然不是特異性檢驗項目,但在某些疾病中血沉的變化比較敏感。特別在功能性疾病與器質性疾病的鑒別上有一定參考價值,一般情況下,在血沉增快的疾病中,器質性病變往往多于功能性疾病:惡性腫瘤多于良性腫瘤。所以在臨床上,如能除外生理因素,血沉增快應視為異常現象,它的診斷特異性雖然不高,但從血液流變學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RBC 的聚集性,因而被臨床血液流變學所采用,隨著血液流變學的研究和發展,把傳統的血沉試驗被應用到臨床血液流變學方面來,做為血液流變學的檢測指標之一,這樣即顯示了以往的血沉檢驗的臨床意義,又顯示了其獨特的血液流變學意義。
1 、測定方法
經典的血沉測定,有潘氏法,魏氏法和溫氏法,由于前兩種方法用血量大,故在血液流變學檢測中,多采用溫氏法。近年來國內又研制成血沉曲線測定自動分析儀,對血沉現象的基礎研究及對一些疾病的生理研究,均可提供有價值的參數,尤其是較重的活動性疾病的病情發展及予后轉歸有動態監測和預測作用,目前國內醫療單位用此儀器尚少,還未普及起來。
2 、臨床意義
目前,對血沉測定的臨床意義應該從兩方面認識,即傳統的臨床意義和血液流變學意義。雖然兩方面的意義都共同應用于臨床,而且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但是,其應用目的是不盡相同的。傳統的臨床意義主要用于協助臨床某些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療效觀察,而血液流變學意義著重在于觀察紅細胞聚集性是否增強,進而觀察由于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導致血液粘度增高的一系列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
1 )傳統的臨床意義:
① 常用于協助診斷肺結核,風濕病以及療效和予后觀察。結核病與風濕病的活動期使血沉增快,穩定期則恢復正常,所以,常用于觀察風濕及結核是否處于活動期,是風濕和結核病活動的良好指標。結核與風濕病引起的血沉增快,多由于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增高所致。
② 做為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指標之一。多發性骨髓瘤時,由于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紅細胞多呈緡線狀凝集,使血沉明顯增快。
③ 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鑒別診斷,如胃癌和胃潰瘍的鑒別,如果血沉增快,胃癌的可能性大:在分辨心肌梗塞和心絞痛時,如果血沉增快,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在區別是單純性卵巢囊腫還是炎性包塊時,如果血沉增快,炎性包塊的可能性大。惡性腫瘤一般血沉快,良性腫瘤一般正常。血沉也是預測血栓病,冠心病最簡易的方法之一,若血沉快,又伴有纖維蛋白原增高和 RBC 電泳時間減慢,臨床上實驗室應進一步檢查有無腦血栓、冠心病的可能,以明確診斷。
④ 各種貧血時血沉增快。
⑤ 各種急慢性感染或炎癥,惡性腫瘤,組織嚴重破壞或變性壞死,甲亢,膠原組織病,血漿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增高性疾病及金屬中毒等都可見血沉增快。
⑥ 月經期,妊娠 3 個月至產后一個月可見血沉呈生理性增快。
⑦ 紅細胞增多或血液濃縮,低纖維蛋白原癥及心臟代償功能障礙時,可見血沉減慢,有時幾乎讀不出結果。
2 )血液流變學意義
血沉測定做為血液流變學診斷指標之一,主要是用以觀察紅細胞的聚集性。很早就有人發現紅細胞聚集時血沉增快,并提出與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等因素有關,但未能提示其更深一層的意義,隨著血液流變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對于紅細胞聚集性增強的研究,以及由此引起的血液粘度增高及其相關的一系列疾病有了突破性進展,血液流變學方面的意義是傳統臨床意義的進一步發展。
紅細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動減慢,血流阻力增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別是低剪切粘度明顯增高,其粘度增高的程度與紅細胞的疊連速度及數量有直接關系。這種血液粘度的增高來源于紅細胞的聚集能力增強,而紅細胞聚集性增強時又表現為血沉增快。所以,在高粘滯綜合癥分型 —— 五大血癥時,將血沉做為高聚型指標之一,這里所講的血沉增快和粘度增高都是來源于紅細胞聚集,那么,引起紅細胞聚集的因素有:
① 血液 PH :正常 RBC 表面帶有一定數量或密度的負電荷,由于相同電荷之間相互排斥,使 RBC 之間不易發生聚集。在酸中毒時,由于血液 PH 下降, RBC 表面負電荷減少,使細胞易于聚集,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所以,酸中毒休克與周圍循環衰竭同血液粘度有直接關系,因此用堿性藥物治療,提高血液 PH ,增強紅細胞表面負電荷,對降低血液粘度,促進血液循環是很有意義的。
② 膽固醇:血漿中膽固醇帶正電,有中和 RBC 表面負電荷的作用,所以膽固醇含量增高時, RBC 表面負電荷減少, RBC 易于聚集,血沉增快,血液粘度升高。
③ RBC 表面負電荷的多少也取決于細胞膜的組成成份。
④ 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及球蛋白含量對紅細胞聚集性的影響,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有增強紅細胞聚集性的作用。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多導致的血液粘度增高是某些病理因素的結果,當我們在進行治療時,不能單考慮原發病的常規治療,同時也應考慮血液流變學療法。這樣則能獲得更滿意的效果。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的改變可以引起某些疾病,某些疾病同樣也可以引起血液流變學諸項指標的改變,二者是互相聯系的,不管血液粘度的增高是病因還是結果,如不能得到糾正則必然會導致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