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據統計,全世界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占1.3億。多數無癥狀,其中1/3出現肝損害的臨床表現。目前我國有乙肝患者3000萬。乙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乙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的臨床癥狀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較甲型肝炎緩慢。
(1)黃疸型 臨床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與恢復期,整個病程2~4個月。多數在黃疸前期具有胃腸道癥狀,如厭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熱或伴血清病樣癥狀,如關節痛、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等,較甲型肝炎常見。其病程進展和轉歸與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數患者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肝炎。
(2)無黃疸型 臨床癥狀輕或無癥狀,大多數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病時發現,有單項ALT升高,易轉為慢性。
2.淤膽型
與甲型肝炎相同。表現為較長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而胃腸道癥狀較輕,肝臟腫大、肝內梗阻性黃疸的檢查結果,持續數月。
3.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過6個月。
(1)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臨床癥狀輕,無黃疸或輕度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脾臟一般觸不到。肝功能損害輕,多項式表現為單項ALT波動、麝濁及血漿蛋白無明顯異常,一般無肝外表現。
(2)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臨床癥狀較重、持續或反復出現,體征明顯,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質地中等硬,多數脾腫大。肝功能損害顯著,ALT持續或反復升高,麝濁明顯異常,血漿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炎、腎炎、干燥綜合征及結節性動脈炎等。自身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及抗線粒體抗體可陽性。也可見到無黃疸者及非典型者,雖然病史較短,癥狀輕,但具有慢性肝病體征及肝功能損害;或似慢性遷延性肝炎,但經肝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近年隨著HBV-DNA前C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現有的學者主張按HBeAg及抗-HBe情況將慢性乙型肝炎分為兩種:①HBeAg陽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經過中有HBeAg陽性和抗-HBe陽性兩個階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陽性代表體內HBV復制活躍,血清中HBV-DNA陽性,肝功能損害且有肝組織的病理變化。當HBeAg轉陰,抗-HBe轉陽,代表HBV復制減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轉陰,肝功能恢復正常,肝組織病變改善。②抗-HBe陽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認為由HBV前C基因突變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陰性、抗-HBe陽性,體內HBV-DNA仍進行復制,肝臟顯示進展的嚴重病變,易發展為重型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發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顯著消化道癥狀,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惡心、嘔吐、腹脹,于發病后10日內出現肝性腦病。多數于病后3~5日首先出現興奮、欣快、多語、性格行為反常,白天嗜睡夜間不眠,日夜倒錯,視物不清,步履不穩等。定向力及計算力出現障礙,進一步發展為興奮、狂躁尖聲喊叫,病情嚴重者可表現為腦水腫而致顱壓增高癥,如血壓增高,球結膜水腫,甚至兩側瞳孔不等大,出現腦疝,因此預防和積極治療腦水腫,防止腦疝,對搶救患者有重要意義。黃疸出現后迅速加深,肝濁音區縮小及明顯出血傾向。一般無腹水或晚期出現,常于3內死于腦疝、出血等并發癥。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與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相同,于發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現為高度乏力、腹脹、不思飲食、黃疸逐日加深,明顯出血傾向為特點。至后期出現肝腎綜合征和肝性腦病。病程為數周至數月。本型易發展為壞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腦病為首發癥狀,只是病史超過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3)無癥狀HBsAg攜帶者 大多數無癥狀,于體檢時發現HBsAg陽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單項ALT升高。體征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為起病較緩慢,自覺癥狀輕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恢復慢,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發病率較高,其中以亞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較多見。
乙肝的預防
應采取以疫苗接種和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應用在目前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關鍵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為乙肝疫苗接種的適應征:
①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同時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②乙肝高發區3歲以下幼兒;③醫務人員,接觸血液的人員;④多次接受輸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陽性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對福爾馬林和抑菌劑硫柳汞過敏者禁用。
1.接種乙肝疫苗因人而異 我國應用的免疫劑量和程序;①HBs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用30μg免疫3針;②HBs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第1針為30μg,第2、3針各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腎透析患者和其他職業性與乙肝密切接觸者用20μg免疫3針;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兒童、成人)10μg免疫3針。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兒第1針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張對高危人群(尤其HBsAg陽性,同時HBc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入眼結膜或口腔粘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手術刀損傷皮膚等),一般應立即(24小時之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國內生產的HBIG,其抗-HBs含量為每毫升60~160IU(多數100IU),因此用量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劑量以能使體內抗-HBs達100mIU/ml以上為度(有保護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種乙肝疫苗3針,第1針30μg,第2、3針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種。
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輕,多為局部疼痛,偶有紅腫或硬結,可有發熱、疲乏者。>38℃者1.8%,罕見引起格林-巴利綜合征(0.5/10萬)。關于加強注射問題,意見不一致。由于接種3針后抗體可維持3~5年,若測定抗-HBs≤10mIU/ml,加強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況應予加強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醫務人員,特別是血透析工作者;經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為HBcAg陽性者,包括已注射過疫苗的另一方。
2.乙肝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任何一種計劃免疫制品聯合免疫,未見明顯互相干擾作用。接種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種者無應答,不產生抗-HBs。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免疫無應答主要是于HBsAg孕婦的新生兒中。孕婦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導致免疫失敗的主因。也有認為無應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與HBV突變株有關,有待研究。
二.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措施為:①注射器、針頭、針灸針、采血針等應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20min;②預防接種或注射藥物要1人1針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嚴格篩選和管理供血員,采用敏感的檢測方法;④嚴格掌握輸血和血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