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湘雅常德醫院檢驗科
前 言
近幾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勞動條件改善鉤蟲感染率也大幅度下降,鉤蟲病引起的慢性失血,是導致缺鐵性貧血常見原因。鉤蟲病所致貧血往往呈漸進性,加上糞隱血陽性,易漏診,誤診率較高。
案例經過
下午班在做大便標本時,一個血液內科貧血待查的病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大便隱血弱陽性,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為16.4,又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難道是寄生蟲感染?
為了一探究竟遂涂片鏡檢,高倍鏡下瀏覽濕片時,有了意外發現(如圖1所示)。遂馬上與其管床醫生聯系,告知該病人貧血為鉤蟲感染導致。
圖1 飽和鹽水浮聚法高倍鏡下:鉤蟲卵(直接涂片)
查看該患者病史資料如下:
病史資料:
患者女,74歲,主訴:頭暈、乏力1年,加重2周。
現病史:一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活動性頭暈、乏力,休息后癥狀好轉,未予重視,隨后病情加重,今年1月就診當地醫院,輸血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但病情反復。
今為求診治,就診于我院心內科門診,血常規血紅蛋白38 g/L,提示重度貧血,遂于我院血液內科門診進一步診治,并擬“貧血查因”收住入院。
案例分析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4.57×109/L,RBC:1.90×1012/L↓,HB:38 g/L↓,Ret%:3.83%↑,PLT:333×109/L,N:57.50%,L:22.7%,M:8.5%,E:11.20%↑,B:0.1%,MCV:75.3 Fl,MCH:20 pg,MCHC:266.0 g/L。
營養性貧血檢測:
鐵:4.5umol/L↓,轉鐵蛋白:3.44 g/L,不飽和鐵結合力:73.5 μmol/L↑,總鐵結合力:78.0 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5.77%↓,鐵蛋白:5.3 ng/mL↓,葉酸:7.7 ng/mL,維生素B12:153 pg/mL。
以上檢查提示缺鐵性貧血,最后診斷:鉤蟲感染致缺鐵性貧血。
驅蟲補鐵治療后,病人的血色素有了穩定的升高,很快好轉出院。
缺鐵性貧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是指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相關的缺鐵異常,主要病因為鐵攝入不足、吸收障礙、丟失過多。
鉤蟲病引起缺鐵,其中有一個缺鐵性貧血過程,導致骨髓造血幼紅細胞顯著增生,對鐵的利用隨之增加 ,肝、脾 、骨髓可利用的貯鐵 逐漸減少,使可利用鐵消耗殆盡 。
鉤蟲病是由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的幼蟲在人體內移行和成蟲在小腸黏膜寄生所致,成蟲主要寄生在空腸,少數寄生在十二指腸及回腸上段,也有移行至胃、結腸的報道。
鉤蟲口囊咬附在小腸黏膜絨毛上皮,攝取黏膜上皮與血液為食,咬附的局部可出現較多出血點和淺小損傷,每條鉤蟲晝夜間所致的失血量約為0.025~0.2mL,十二指腸鉤蟲所致失血量似較美洲鉤蟲為多。
鉤蟲感染可引起營養不良、消化道癥狀和貧血,臨床表現不易與胃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血液系統等疾病鑒別。
貧血主要是慢性失血及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感染時間越久,貧血癥狀越嚴重,因貧血還會導致其他的伴隨癥狀,比如皮膚蠟黃、黏膜蒼白、頭昏、眼花、心悸、乏力,重癥患者可出現面部及全身浮腫。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人群中有較高發病率。
診斷方法
糞便檢查鉤蟲卵或孵化出鉤蚴是確診本病的依據,常用的方法有飽和鹽水浮聚法和鉤蚴培養法。飽和鹽水浮聚法是診斷鉤蟲感染較為理想的方法。
防治鉤蟲病
包括驅蟲治療、糞便管理和個人防護等措施。常用驅蟲藥物:阿苯達唑和甲苯咪唑,貧血嚴重者需服用鐵劑以糾正貧血。耕作時穿鞋下地,在手足皮膚涂抹1.5%右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苯唑軟膏,可有效減少感染機會。
總 結
腸鉤蟲感染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且合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當臨床工作中懷疑腸鉤蟲感染時,應積極反復行大便常規檢查及飽和鹽水浮聚法提高檢出率,必要時行胃鏡檢查,有條件者可行膠囊內鏡檢查,可進一步提高腸鉤蟲病的診斷率。
認真對待每一份標本,莫讓寄生蟲病,成為疑難雜癥。
湘雅常德醫院檢驗科謝衛民主任點評:
在明確貧血原因前,要進行各類情況的判斷,因為導致病人貧血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能及早準確的找到產生疾病的源頭所在,會給患者減少許多不便。
這位檢驗人員在對此病人進行糞便隱血試驗中發現可疑,運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并結合相關檢驗指標、病史情況,仔細地對此病人進行糞便顯微鏡下形態學檢驗,從而發現元兇,解除了患者痛苦。
從這個實例中說明,檢驗人員不僅僅要有檢驗知識,還要有更多相關臨床知識運用到工作中,這樣才能提供準確檢驗結果,才能更好為臨床、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