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即為尿中出大量紅細胞,是一種常見臨床表現。血尿的發生,病變可涉及從腎臟、腎盂到遠端尿道等一系列解剖結構,或起源于全身性疾患對腎臟或泌尿系統的繼發影響。從病因學上看,血尿產生的因素更是多種多樣,通過對尿紅細胞形態的分析,可以大概確定血尿的來源。
尿紅細胞形態
根據紅細胞形態,將血尿分為三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混合性紅細胞血尿。
均一性紅細胞血尿:指紅細胞大小較一致,紅細胞直徑6~8um,血紅蛋白含量正常,呈微黃色,與血液中正常紅細胞大小相似,整個尿標本中紅細胞形態不超過2種。
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即變形紅細胞性血尿,紅細胞大小不一,體積可相差3—4倍,尿中可見2種形態以上的多形性變化的紅細胞,如大紅細胞、小紅細胞、棘形紅細胞、皺縮紅細胞等。
混合性紅細胞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兩類紅細胞。依據哪一類紅細胞超過50%,又可分為以均一性紅細胞為主和以非均一性紅細胞為主的兩組
紅細胞來源
據紅細胞來源,血尿可分為:腎小球源性、非腎小球源性。
腎小球源性:即腎小球源性血尿,是由于紅細胞通過有病理改變的腎小球基底膜時,受到擠壓損傷,其后在各段腎小管中又受到不同pH和滲透壓變化的影響而形成的,以變形紅細胞血尿為主(>80%),表現為非均一性血尿,見于:
①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急性、慢性及遷延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
②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紫癜性腎炎、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炎;
③遺傳性腎小球疾病,如遺傳性腎炎(Alport綜合征)、薄基底膜腎病(家族性良性血尿);
④劇烈運動后一過性血尿。
非腎小球源性:常見于腎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下尿路)的出血,即非腎小球源性血尿,以均一形正常紅細胞血尿為主,常見于:
①泌尿道急性或慢性感染;
②腎孟、輸尿管、膀胱結石;
③結核;
④特發性高鈣尿癥;
⑤特發性腎出血(在腎靜脈受壓或胡挑夾現象);
⑥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腎囊腫、積水、膀胱憩室;
⑦先天性腎血管畸形如動靜脈瘺、血管瘤;
⑧藥物所致腎及膀胱損傷如環磷酰胺、磺胺、慶大霉素;
⑨腫瘤、外傷及異物;
⑩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
非腎小球性血尿診斷試驗——尿三杯試驗:第一杯紅細胞增多則為前尿道出血;第三杯紅細胞增多則為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 三杯均有出血,則為膀胱頸以上部位出血。上尿路出血多呈暗棕色尿,無膀胱刺激征,有時可見血塊。尿中出現血塊通常說明為非腎小球性疾病。
尿紅細胞形態檢查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
單純尿pH、滲透壓的變化也可引起尿紅細胞畸形,但此時尿畸形紅細胞為單一形態。尿紅細胞在酸性尿液中腫脹呈現球狀、口形;在堿性尿液中血紅蛋白溶解丟失呈現鋸齒性、影形;尿紅細胞在高滲環境下細胞漿粘滯性增加、順應性下降,呈皺縮形;在低滲環境中細胞表面積與體積比上升,濾過阻力下降,稀釋的血紅蛋白漏出細胞外而呈現環形、戒形。因此,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性血尿的特征是尿中出現多種形態的畸形紅細胞,且畸形紅細胞數目明顯增多。
2、尿畸形紅細胞并非腎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尿畸形紅細胞不只出現于腎小球性疾病,健康人尿中的紅細胞均為畸形紅細胞,但其數量小于5×106/L。因此,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前提條件是尿紅細胞數量大于8×106/L。此外,尿路感染患者尿紅細胞體積分布曲線也可呈現腎小球性分布。
3、腎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紅細胞性血尿
在嚴重的腎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腎小管內滲透壓梯度的喪失和腎小球基底膜的嚴重破壞,尿紅細胞可為正常形態。
4、尿中紅細胞數量要充足
尿中紅細胞每高倍(400倍)視野少于30~40個,將影響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對血尿定位診斷的可靠性。
因此,雖然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在血尿的定位診斷上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然而血尿的定位診斷不能完全依賴尿紅細胞形態檢測 ,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尿蛋白情況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