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教課書給的知識點是,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然而事實上,血常規并不能很好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原因如下:
(1)WBC 計數降低也可能是嚴重細菌感染的表現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明顯降低(中性粒細胞缺乏癥),如果遇到侵襲力強的細菌感染,那么感染就無法局限并可能會在短期內播散,從而引起膿毒血癥、敗血癥等。
比如流感,在最初數天內WBC 計數大多減少,中性粒細胞也明顯減少,在并發肺炎時,WBC 計數可能并不會增高,反而還會進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時可能就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而是并發嚴重的細菌感染了。
(2)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細菌感染
尤其是疾病早期,隨著病程的進展,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就開始下降了,而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則開始增高。另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兒即便在沒有感染存在時,WBC 和中性粒細胞也是會持續增高的。
比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早期的時候 WBC 計數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漸升高,>10×10*9/L,甚至高達(30~50)×10*9/L,但這并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3)僅用外周血 WBC 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篩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異。
如血沉(ESR)、C 反應蛋白(CRP)、血清降鈣素原(PCT)等急性反應標志物也一樣,都不能單獨或聯合用來區分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預測是否存在嚴重的細菌感染。使用這些非特異性的炎癥指標去區分細菌及非細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低,難以得出一個折點標準,尤其是 3 個月齡以下的小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