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具有帶強負電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擾血凝過程的許多環節,在體內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機制比較復雜,主要通過與抗凝血酶Ⅲ(AT-Ⅲ)結合,而增強后者對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壞,妨礙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從而妨礙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
肝素首先從肝臟發現而得名,天然存在于肥大細胞,現在主要從牛肺或豬小腸黏膜提取。
肝素是一種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制劑分子量在1200~40000,抗血栓與抗凝血活性與分子量大小有關。
肝素具有強酸性,并高度帶負電荷
肝素是一種酸性黏多糖,主要是由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產生。肺·心·肝·肌肉等組織中含量豐富,生理情況下血漿中含量甚微。無論在體內還是體外,肝素的抗凝作用都很強,故臨床把它作為抗凝劑廣泛使用。
1、抗凝血:
(1)增強抗凝血酶3與凝血酶的親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
(2)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3)增強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抗凝物質和纖溶物質。
2、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調控血管新生。
3、具有調血脂的作用。
4、可作用于補體系統的多個環節,以抑制系統過度激活。與此相關,肝素還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臨床應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達到抗凝作用的首選藥物,可用于外科預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療,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預防病人發生靜脈栓栓塞病,并可預防大塊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生動脈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臨床應用是在心臟、手術和腎臟透析時維持血液體外循環暢通
3、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也用于治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檢測肝素
APTT依然是作為監測UFH的選擇之一。它是非常簡單,快速和便宜的項目。然而,卻難以標準化。
APTT檢測需要整個凝血瀑布中的所有蛋白都是完整的,從而可以準確測量肝素水平。有狼瘡抗凝物或抗磷脂綜合癥的病人通常都有APTT升高,他們就必須使用肝素試驗來監測。除了不同凝血因子水平的因素,試劑和儀器會影響其對肝素的敏感性,導致在實驗室之間結果最終會有多達四倍的差異。
國際血栓與止血協會和標準化委員會(ISTHSSC)企圖建立一個標準方法,類似PT實驗中使用的ISI一樣,給APTT試驗建立一個糾正系數。但是由于磷脂,激活劑和儀器種類的多樣化,這一工作只取得了一點進步。ISTH建議每個APTT的檢測系統都應當采用推薦的方法,通過肝素抗Xa活性來進行定標并獲得相應的APTT監測范圍。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備而成的一類分子量較低的肝素的總稱。常見的低分子肝素有:依諾肝素鈉,那屈肝素鈣,達肝素鈉等。
作用機理
主要影響因子Ⅹa活性,對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響不大。具有選擇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為1.5~4.0,而普通肝素為1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強,這樣就使抗血栓作用與出血作用分離,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險。
第八批國采將在海南省陵水縣開標。此次國采共涉及40個大品種,肝素類藥物首次被納入。此外,奧司他韋干混懸劑也位列其中。第八批國采今日開標肝素類藥物首次納入3月初,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了《全國藥......
7月19日晚,滬市第一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健友股份發布2018年半年度業績報告。健友股份介紹,面對醫藥行業市場需求格局和競爭形勢的深刻變化,公司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準確把握市場機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9......
近日,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與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的顧臻教......
據估計,在美國每年有1200萬患者使用肝素,其需求量正在不斷上升,并且將在未來10年內翻一倍。此外,肝素被列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基本藥物清單上。因此,找到新方法來安全生產肝素是一個大問題。“這一發現純屬偶......
摘要:綜述了肝素/硫酸類肝素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及相關生物活性。......
摘要:提出了共振瑞利散射法(RRS)測定肝素的新方法。在pH為5.7~7.5的B2R緩沖溶液中,硫酸耐而藍與肝素結合生成離子締合物,使溶液共振瑞利散射(RRS)增強,其最大散射峰位于738nm,另在5......
肝素親和色譜柱(Illinois大學Hurley教授饋贈):美國BIO2RAD公司,60mm×12mmi1d1,填料為肝素與瓊脂糖交聯的產物,顆粒直徑50μm、孔徑100nm,洗脫液流速1~3mL/m......
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用于治療用途的關鍵之一是理解幫助干細胞增殖和分化成其他類型細胞的分子信號。如果商業培養基中的化學物質是私有的(這在科研環境中很常見),這項任務就變得更具挑戰性。目前,科學家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