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性尿液中的結晶
酸性尿液內的結晶包括草酸鈣結晶、尿酸結晶、非晶形尿酸鹽、硫酸鈣結晶及馬尿酸結晶等。
1.草酸鈣結晶:無色方形閃爍發光的八面體或信封樣,有兩條對角線相互交叉,有時呈菱形,偶見啞鈴型或餅形,與紅細胞相似,結晶溶于鹽酸但不溶于乙酸與氫氧化鈉。新鮮尿液有大量的草酸鈣結晶,并伴有紅細胞,而又有腎或膀胱刺激癥狀時,多為腎或膀胱結石的征兆。
草酸鈣結晶有兩種類型:
雙水草酸鈣和單水草酸鈣,他們通常同時存在于同一標本。前者常呈典型的菱形,后者常呈亞鈴形或卵圓形。草酸鈣結晶只有在體積較大或者聚集成簇時有較強的折光性,但即使這樣其折射強度也不大。單水草酸鈣折光性強度較雙水草酸鈣大。在攝入巧克力、甜菜根、花生、大黃、菠菜后,在正常人尿液中也可以出現草酸鈣結晶。結石癥患者、高草酸尿患者和乙二醇中毒患者尿液中都可發現草酸鈣結晶。如草酸鹽排出增多,患者臨床表現出尿路刺激癥狀(
尿痛、尿頻、尿急) 或有腎絞痛。
2.尿酸結晶: 呈黃色、暗棕色,其形狀為三菱形、啞鈴型、蝶形或不規則形。尿酸結晶溶解于氫氧化鈉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鹽酸,加氨水溶解又形成尿酸銨結晶。
尿中尿酸濃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與腎小管及間質中,可以產生高尿酸腎病及尿酸結石,引起腎小管堵塞以及腎小管間質病變。腎小管重吸收障礙時也可看見高尿酸鹽尿,可引起腎衰竭。高尿酸亦可見
于急性痛風癥、兒童急性發熱、慢性間質性腎炎等。
正常情況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動物內臟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痛風癥、小兒急性發熱、慢性間質性腎炎、白血病時,因細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量尿酸鹽。在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發生障礙時也可見到高尿酸鹽尿。
3.非結晶性尿酸鹽:主要是尿酸鈉、尿酸鉀尿酸鈣的混合物,外觀呈黃色非結晶形狀顆粒沉淀物,在淡色尿中無色,在低溫、濃尿或酸性較強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
(二)堿性尿液中的結晶
堿性尿液內的結晶,一般是磷酸鹽類結晶,包括非晶形磷酸鹽、磷酸銨鎂、磷酸鈣、碳酸鈣、尿酸銨及尿酸鈣等。
1.非晶型磷酸鹽:非晶型磷酸鹽為白色顆粒狀,屬于正常代謝產物,無臨床意義。
2.磷酸銨鎂結晶:磷酸銨鎂結晶無色,呈正方形、信封狀或羽毛狀,有強折光性。感染引起結石時,尿液中常出現尿酸鎂結晶。 3.
磷酸鈣結晶:磷酸鈣結晶有非晶型、粒狀形、三菱形,排列成星狀或束狀。如果長期在尿液中見到大量磷酸鈣結晶,則應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小管性酸性中毒或因長期臥床引起的骨質脫鈣。
(三)其他結晶
1.膽紅素結晶:膽紅素結晶為成束的針狀或小塊狀、橘紅色結晶,可被白細胞吞噬而存在于其體內,由于氧化時可呈現非晶型色素顆粒,加硝酸后因為氧化成為膽綠素,可溶于氫氧化鈉或氯仿中。
2.胱氨酸結晶:胱氨酸結晶無色、六邊形,邊緣清晰、折光性強的薄片狀晶體,由蛋白質分解而來,尿沉淀物中少見。不溶于乙酸而溶于鹽酸,能迅速溶解于氨水中,而加乙酸可重新出現。胱氨酸實驗可見藍色或綠色反應。健康人尿液中少見,大量胱氨酸結晶是腎或膀胱結石的先兆。
3. 亮氨酸結晶:亮氨酸結晶呈淡黃色或褐色小球形,并有密集輻射狀條紋,折光性強,不溶于鹽酸而溶于乙酸,亮氨酸實驗呈藍色反應,加熱也不還原。亮氨酸結晶是尿亮氨酸蛋白質分解產物,見于組織大量壞死的疾病。
4. 酪氨酸結晶:酪氨酸結晶為略帶黑色的針形,呈束狀或羽毛狀,可溶于氫氧化銨而不溶于乙酸,酪氨酸試驗呈綠色的陽性反應。尿中出現酪氨酸結晶為蛋白質分解產物,少見,多與亮氨酸結晶同時出現,多見于組織大量壞死的疾病。
5.
膽固醇結晶:膽固醇結晶的外形為缺角的長方形或方形,無色透明,常浮于尿液的表面,可溶于氯仿、乙醚。健康人尿液中少見,可見于膀胱炎及腎盂腎炎。膽固醇結晶常見于乳糜尿,偶見于膿尿中。在脂肪尿患者和腎病綜合征患者尿液中也可出現,而在其他的脂代謝異常患者尿液中較罕見。
6.
藥物結晶:藥物結晶主要有磺胺類藥物結晶,如磺胺嘧啶結晶呈不對稱麥稈束狀,也可呈球狀。磺胺類藥物結晶可溶于丙酮。部分服用磺胺藥物患者的尿中可出現此結晶,多與用藥過量有關。服用磺胺藥須注意幾點:
①每日尿量保持在1 500 ~2 000 ml 以上; ②加用小蘇打堿化尿液以減少腎臟損害; ③長時間服藥需進行尿常規檢查;
④腎功能不良、老年患者慎用;⑤避免與有腎毒性的藥物合用,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及鏈霉素等。
7.造影劑結晶:使用放射造影劑泛影酸、碘番酸和泛影葡胺結晶,尿液也會出現相關的結晶。泛影酸結晶和膽固醇結晶相似,但不同的是前者呈規則的平行四邊形,無缺角現象。碘番酸結晶呈球形,輪廓不清,邊緣模糊。泛影蒲胺結晶呈細針形,輻射狀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