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糞便由已消化和消化未盡的食物殘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細菌和水分組成,通過全腸道,特別是結腸直腸而逐漸形成,它不但能反映消化道的功能狀態及病理情況,也有助于某些全身疾病的診斷。大便常規檢查屬于三大常規之列,目前在三大常規檢查中,除了血常規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外,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做尿常規和大便常規檢查。
大便常規檢查可尋出癌前病變征兆。人體的排便是一個機械運動,腸道中一旦出現腫瘤或者“癌前病變”,如腸道腫瘤,大便通過腸道時就會和腫瘤等發生摩擦,細胞脫落可產生少量血,有的時候肉眼是看不見的,也就是所謂的“潛血”。如今,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多吃肉少吃菜,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直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同時,原本在中老年多發的這種惡疾,在青壯年人群中呈上升的趨勢,對于不愛檢查大便常規的年輕人來說,這項檢查有助于及早“揪”出腸道癌癥的蛛絲馬跡,體檢時不應該“跳”過。
通過大便常規的檢驗,可以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感染以及寄生蟲感染,大便潛血檢查可作為消化道腫瘤的診斷篩查。
一、大便檢查的臨床目的
1、了解消化道及通向消化道的膽管有無炎癥、感染存在,包括寄生蟲感染。如腸炎時鏡檢可查出膿細胞,潰瘍性結腸炎時有較多紅細胞,膽道中蛔蟲癥及腸道蛔蟲癥可查出蛔蟲卵。
2、了解消化道及通向消化道的膽管有無病變引起的出血,以便進一步細查。如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潰瘍病、膽管出血,出血量較大時,肉眼可見明顯血便或黑便;而結腸腫瘤,潰瘍性結腸炎,血便更是主要癥狀。
3、糞便隱血試驗(化學法或免疫法)可以查肉眼不能辨明的出血。隱血陽性除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應細查原因外,由于消化道良、惡性腫瘤常發生小量出血,肉眼不能辨明,故隱血試驗亦可作為消化道腫瘤普查的初篩手段。
4、通過細菌培養或鏡檢,可以檢查腸道有無致病菌(如傷寒桿菌、沙門桿菌、痢疾桿菌)以防治腸道傳染病。
5、協助診斷某些肝膽疾病,如阻塞性黃疸時大便呈陶土色、膽石癥時糞中可檢出小結石。
6、了解食物在胃腸道內消化情況的參考。糞便見油珠說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見肉食纖維說明蛋白質消化不良等。
二、大便的檢驗項目
大便撿驗常規包括7項內容,各種結果代表的臨床意義各不相同。
1、糞便顏色
正常顏色和性狀:成人便呈黃褐色,柱狀軟便;嬰兒便呈(金)黃色或黃綠色,糊狀。
正常范圍:成人天天排便1次,100~300g重。
氣味:雖有臭味,但無難以接受的惡臭。無寄生蟲及卵。
臨床意義:柏油色,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紅色,見于痢疾、結腸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見了各種原因所致阻塞性黃疽等。綠色,見于嬰兒消化不良等。黃綠色,見于偽膜性腸炎等。
2、糞便形態
正常形態:成形軟便。
臨床意義:粥樣或水樣稀便,見于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偽膜性腸炎等。粘液性或膿血性便,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炎、小腸炎、結腸癌、直腸癌等。凝乳塊便,見于嬰兒乳汁消化不良等。細條狀便,見于結腸癌等所致直腸狹窄。米湯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等。
以上檢查主要包括糞便的排便量、顏色和性狀、氣味、寄生蟲等常用項目。檢查方法簡便,結果直觀。 臨床意義:糞便一般性狀檢查是臨床最常用的檢驗之一,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統有無炎癥、出血、寄生蟲感染,以及間接判定胃腸、胰腺、肝膽的功能狀況。
3、糞便細胞
正常參考值:紅細胞:無;白細胞:偶見。
臨床意義:紅細胞出現和增多,見于痢疾、腸炎、結腸癌、痔瘡出血等。白細胞增多,見于腸炎、細菌性痢疾。
4、糞便潛血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胃腸道惡性腫瘤、傷寒、潰瘍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5、糞膽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溶血性黃疽和肝性黃疽等。
6、糞便膽紅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溶血性黃疽、阻塞性黃疽等。
7、糞便細菌培養加藥敏
正常參考值:陰性(無致病菌)。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細菌性痢疾、傷寒、腸結核、急慢性腸炎等。同時可根據藥物敏感,選擇有效的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