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及血凝異常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血凝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穩,長期高血糖刺激影響血脂代謝,并誘發血管內皮損傷及血管功能障礙,繼發凝血功能異常,表現為機體局部血小板凝集及血凝平衡功能失調,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及高凝狀態的發生。在身體不同臟器形成微血栓或血栓,導致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糖化血紅蛋白是監測血糖控制的可靠指標,其濃度的變化可直接反應近6~8周血糖平均濃度[1]。為探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升高程度與血脂、血凝異常的關系及臨床意義,對我院內分泌科305例住院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5例糖尿病病例均為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內分泌科診斷明確的住院患者,年齡24~87歲,平均年齡(59±12)歲;其中單純糖尿病患者18例,有合并癥287例,病程6個月~30年;血紅蛋白(HB)平均(135±18)g/L,HB<11 g/L為6.6%(20/305)。患者入院后均檢測生化全項、血凝四項、血常規、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均采用住院首次結果。

     

      1.2  觀察方法  

      

      按住院先后順序選取診斷明確并符合標準病例,糖化血紅蛋白(GHb)>6.5%為異常;血脂四項異常標準:總膽固醇(TC)>6.1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0.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3.1 mmol/L;血凝四項異常標準凝血酶原時間(PT)>14.7 s、纖維蛋白原(FIB)>4.0 g/L、凝血酶時間(TT)>18.0 s、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36.0 s。將觀察病例按糖化血紅蛋白<6.5%為正常組、>6.5%<10.0%為中值組、>10.0%為高值組,分析3組間血脂及凝血四項異常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異常增高與血脂代謝紊亂的關系 

     

        本組糖化血紅蛋白升高270例,異常發生率為88.5%。糖化血紅蛋白正常組,血脂異常檢出率較低,3項以上同時異常檢出率為零;當糖化蛋白異常時,不同濃度的糖化蛋白3組間血脂異常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55,P<0.01);正常組與中值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與高值組、中值組與高值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20.91和23.76,P<0.01)。見表1。表1  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蛋白濃度血脂異常檢出率分析(略)

     

      2.2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不同濃度與血脂異常程度、血紅蛋白濃度、血凝異常變化結果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糖化血紅蛋白三組間均無明顯貧血發生,3組均值均>130 g/L,血脂變化主要表現為代謝失衡,不同濃度糖化血紅蛋白3組間比較,LDL 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46,P<0.01)。相關分析TC和LDL與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125和0.200,P<0.05);TG與病程呈正相關(r值為0.117,P<0.05)。APTT均值則隨糖化蛋白濃度增高而降低,呈明顯負相關(r=-0.156,P<0.01),血液處于高凝狀態,PT、TT基本無變化(P>0.05)。見表2。表2  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濃度血脂、血凝均值分布(略)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血液中葡萄糖緩慢、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應的產物,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也會相對增高,該指標作為糖尿病患者療效觀察和早期并發癥的監測指標已被臨床廣泛應用。第59屆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提出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應至少常規檢測兩次糖化血紅蛋白,并作為血糖控制的金標準。美國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發癥試驗和英國2型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關系研究均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控制的一個重要指標。

     

        糖尿病是以能量代謝紊亂為特點的疾病,早期累及血脂代謝多表現為失衡,總膽固醇各組分比例失調,表現為低密度及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進一步發展為TG的增高,TC升高不明顯,本組病例觀察正顯示出此特點。與孫立海等[2]報道糖尿病患者處理餐后脂代謝能力減弱相吻合。符合張彤[3]報道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異常與TG存在平行升高趨勢(P<0.05)。長期血脂異常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腎臟微血管病變,增加尿蛋白的排出[4],誘發糖尿病腎病。另外,血脂長期異常亦是引起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代謝紊亂或血脂異常是早期腎臟損害的信號,應引起高度重視。凝血四項指標是一組凝血因子篩選試驗,本組病例結果顯示APTT降低及FIB的升高。與杜國有等[5]報道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變組APTT明顯降低、FIB明顯增高結果一致。APTT是血中Ⅷ因子、Ⅸ因子及FIB等多個凝血因子水平的另一項凝血功能的指標。當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栓或微血栓形成,致使機體纖溶活性增強,血管損傷加重,凝血活性上升,APTT下降。FIB作為凝血因子Ⅰ是參與止血、形成血栓的主要物質[6],FIB增高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TG滲入內膜,使動脈內膜的結構發生改變, FIB轉化成纖維蛋白及降解產物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同時FIB與血小板組成的聚合體是形成血栓的核心,這些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通過對305糖尿病患者結果分析,說明對于糖尿病病情監測或療效檢測,僅作血糖會發生貽誤治療機會,必須定期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同時將血脂和血凝分析也列入觀察項目,才能及早發現并發癥前期表現,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醫療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周新,府偉靈主編.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0.

     

      2 孫立海,錢敏雯.糖化血紅蛋白代謝變化與餐后血脂的關聯比較.臨床和實驗雜志,2006,5:209210.

     

      3 張彤.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血脂之間的關系.繼續醫學教育,2006,33:6971.

     

      4 石淑春,彭莉萍,莫殿軍,等.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微量蛋白與糖尿病腎病的關系.檢驗醫學與臨床,2005,2:5657.

     

      5 杜國有,顧向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變化的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6,12:1151.

     

      6 宗士剛,段靜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發癥與凝血指標變化的分析.大理學院學報,2006,12:2022.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