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理確定臨床檢驗標本采集時間的必要性
隨著臨床醫生對功能檢查客觀數據依賴性的增加,檢驗科必須提高檢驗質量,搞好臨床檢驗全程質量控制。同時隨著檢測系統和室內、室間質量控制措施的進一步完善,臨床檢驗質量已經得到顯著提高。當前,各級醫院都普遍參加檢測質量控制活動,但臨床檢驗結果仍有顯著性差異,其原因很多,除少數實驗因素外,多數是實驗室外部的非測定因素所致。從標本的采集、處理及送檢過程等一系列事項,如其中一個環節注意不到,都將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在檢驗操作過程中,標本是否真實是一個重要環節,即標本的采集與處理。比如標本采集時間不對,實驗室質量再好,也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實情況。很多人認為臨床檢驗標本的采集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它是進行臨床檢驗全程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只有臨床醫生、護士及檢驗人員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2 臨床檢驗標本采集時間存在的問題
2.1 標本采集時間不對在一天之中,人的代謝總是波動的,其代謝率并非在一個水平,不同時間某些檢驗結果存在生理波動,如在進行WBC計數時,早上、中午、下午和夜間波動范圍很大,為了反映患者的臨床狀態,標本采集應固定在某一時間,下次復查應于上次檢查的同一時間進行,檢驗結果才有可比性。但是現在很多醫院對于患者檢驗時的標本采集時間不很重視,一般都是隨到隨檢,基本不考慮患者的代謝情況,造成檢測上的偏差。
2.2
標本送檢不及時
標本采集后送檢時間往往易被忽視。比如血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可使二氧化碳結合力、血糖、谷丙轉氨酶、ACP等結果降低,氨氯ALT等增高。多數酶類在溫室中容易失活,如ACP在室溫下容易失去活性,膽紅素對光敏感,可被氧化成膽綠素。有些科室患者多,抽血數量多。夜班護士4~5時就開始抽血,待上班后送到檢驗科,結果常發生改變。因此,標本采集后應按要求及時送檢。在送檢過程中,應防止標本搖晃、振蕩和污染。如有失誤,應重新抽取標本送檢,以免標本失去檢驗意義,延誤疾病的診治。
2.3
其他因素標本放置時間過長也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血鉀可隨標本放置時間的延長明顯增高,血糖測定中,標本的久置對測定結果影響很大。紅細胞對葡萄糖的酵解時間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是絕對值的降低,而非百分比的降低,并且第1小時的下降值高于第2小時。因此,對生化標本應即采即送。
3 規范臨床檢驗中標本采集時間的措施
3.1 合理確定標本采集時間
用作生化、免疫、凝血功能等檢測的血液都應該在早上或上午采集空腹12 h后的靜脈血。急癥患者可以隨時采集血液,但在報告結果時應注意,并在化驗單上標明“急癥采血、餐后”等字樣。心肌梗死的血清學檢查應及時采血,因為這些生化指標大多在發病后2 h就開始升高,8—24 h達峰值,2~4 d恢復正常(LDH除外)。所以及時采血檢查對心肌梗死的診斷和心肌再灌注療效的判斷都有重要意義。成年女子激素水平的檢測應按檢驗項目的要求時間采集。用作血培養時應在患者發冷發熱時或發冷發熱前30 min采集最好。還有心肌損傷標志物主要是肌紅蛋白、肌鈣蛋白和磷酸激酶,這三項指標發病時間各不相同,分別在發病2~4 h,5—12 h和6—9 h陽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病情,根據檢驗要求把握采血時間,提高檢驗準確性。另外血培養采血時間應選擇患者高熱寒戰時,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抽血7—10 ml,血培養陽性是確診菌血癥和敗血癥的重要依據。要提高血培養陽性率,快速準確地進行病原學診斷,就必須嚴格掌握采血時間。
3.2 標本采集后要及時送檢
一般來說,檢驗與采血時間關系比較密切。血清鉀離子(K+)會隨存放時間延長而升高,血糖會隨時間的延長而降低。前者因為細胞內的鉀隨時間延長由細胞內滲出到細胞外而引起血鉀升高,后者由于時間長細菌分解代謝而導致血糖下降。只有使用新鮮的標本,檢驗的結果才能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因此,血樣采集后要盡快送檢,血常規生化檢測必須在1 h內完成,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3.3 嚴格采樣質控
采樣質控目前在各個醫院還沒有全面展開,特別是基層醫院,廣大護理人員只重視治療,忽視了檢驗樣品的采集。采樣質控應引起廣大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加強基礎理論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醫護人員必須掌握常用檢驗的意義、目的及各種標本的采集方法和容器的使用方法。同時醫師、護士、患者應充分了解采樣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盡量避免影響因素的出現。通過檢驗人員在分析中、分析后的質量控制得到一個準確、真實、有價值的檢驗結果。
綜合上述,檢驗標本采集時間對檢驗的影響很大,檢驗科應與采集標本的相關科室互相溝通,正確采集和按時檢測,確保檢驗結果的真實可靠,以提高檢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