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differential count)
(一)原理 將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釋一定倍數并破壞紅細胞后充入血細胞計數池內,顯微鏡下計數一定體積內的白細胞數,經換算求出每升血液內的白細胞數。
(二)方法 顯微鏡計數法
(三)參考值
白細胞計數
成人 410×109/L
新生兒 1520×109/L
白細胞分類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5%5%
嗜堿性粒細胞 0%1%
淋巴細胞 20%40%
單核細胞 3%8%
(四)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數值增減是影響白細胞總數的關鍵。
(1)中性粒細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見于胎兒、新生兒,妊娠5個月以上白細胞增多可達15×109/L,分娩時疼痛和產傷可使其進一步增高,如無合并10癥于產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劇烈運動、嚴寒、暴熱等刺激也可見白細胞增多。
以上一過性白細胞增多在去除影響因素后不久則可恢復正常,系邊緣池內的白細胞過多地進入循環池所致,而持續時間較長的白細胞增多則與貯備池加快釋放等有關。
②病理性增多
A.反應性增多
最常見于急性化膿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其白細胞總數的增高視感染范圍、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輕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可正常,分類時可見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多>l0×109個/L并可伴輕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時白細胞明顯增高常>20×109個/L并出現明顯的核象左移。感染過于嚴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機體反應性較差時白細胞可不增高反而減低但伴有嚴重的核象左移。
嚴重的組織損傷如嚴重的燒傷、機械性損傷、較大手術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見白細胞增高,并可借此來區別心梗與心絞痛。
大量血細胞破壞內臟(如肝、脾)破裂或宮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可出現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 見于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等中毒;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等也常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
以上反應性白細胞增多常與邊緣池內細胞過多釋放入血且機體動用貯備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內的白細胞有關。
B.腫瘤性或持續性白細胞增多
常見于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細胞一般<100×109/L,分類時以原、幼粒細胞為主,而慢性型者白細胞常>100×109/L,分類時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階段粒細胞為主,并伴有較多的嗜酸、嗜堿粒細胞,此時須與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
(2)中性粒細胞減少
①某些感染 見于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時如無并發癥均可見白細胞減少。
②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時白細胞可<1×109/L,分類時呈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經骨髓檢查才能確診。
③慢性理化損傷度 長期接觸電離幅射(如X射線等,或應用、接觸某些化學藥物、有毒物質(如氯霉素及含有機磷的農藥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減低。
⑤脾功能亢進 腫大的脾臟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破壞過多的白細胞及分泌過多的脾素滅活了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
①反應性增多
A.過敏性疾患 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風疹、食物過敏、血清病等均可見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可>10%。
B.寄生蟲病 特別是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蛔蟲感染等。
C.某些皮膚病 濕疹、天皰瘡、銀屑病、剝脫性皮炎等可見血中嗜酸粒細胞輕或中度增多。
D.某些傳染病 一般急性傳染病血中嗜酸粒細胞均減少唯猩紅熱時嗜酸粒細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活化補體的酶繼而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
②腫瘤性或持續性增多
A.某些惡性腫瘤 尤其是淋巴系統的惡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腫瘤,肺癌時也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細胞可>10%,并可見其幼稚型;罕見的嗜酸粒細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細胞可達90%,出現較多的幼稚型,并可見形態學改變。
(2)嗜酸粒細胞減少 由于嗜酸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較低故其減少多無臨床意義。在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由于它抑制組胺合成可間接導致嗜酸粒細胞減少。
3.嗜堿粒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嗜堿粒細胞增多見于
①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常伴嗜堿粒細胞增多,可達10%或更多。
②罕見的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嗜堿粒細胞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為幼稚型。
③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時也可見嗜堿粒細胞增多。
(2)嗜堿粒細胞減少 由于嗜堿粒細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減少多無臨床意義.于速發型過敏性反應如尋麻疹、過敏性休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應用過量以及應激反應等可見嗜堿粒細胞減少。
4.淋巴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淋巴細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一周的嬰兒淋巴細胞可達50%以上,可持續到67歲,其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數值。
②病理性增多
A.相對增多 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因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以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
B.絕對性增多
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百日咳等常見淋巴細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亦可見淋巴細胞增多;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時前者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后者則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并均可導致白細胞總數增高.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時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
(2)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長期接觸放射線和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膿性感染時由于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5.單核細胞增多、減少的臨床意義
(1)單核細胞增多
④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二周的嬰兒血中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兒童亦可較成入稍高。
②病理性增多。
A.某些感染 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均可見單核細胞增多.活動性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肺結核、粟粒性結核等單核細咆百分率可明顯增高,可達30%以上而使白細胞總數可達20×109/L
B.某些血液病 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可見一過性單核細胞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惡性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單核細胞也可增多;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增高且出現大量原始、幼稚單核細胞,成熟單核細胞亦可增多。
(2)單核細胞減少的意義不大。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一)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并出現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時稱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最賞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時也可見到。核象左移根據其程度可分為:
輕度核象 左移僅見桿狀核粒細胞增,>6%。
中度核象 左移桿狀核粒細胞>10%半少數晚幼粒、中幼粒細胞。
重度核象左移(類白血病反應) 桿狀核動力粒細泡>25%,出現更幼稚的粒細胞如早幼粒甚至原粒細胞常伴有明顯的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核變性等質的改變。
(二)核象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細胞以分三葉者為主,若5葉者>3%時稱為核象右移。核象右移常伴有白細胞總數的減少,主要見于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及惡性貧血時,乃因缺乏造血物質、DNA合成減少或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在應用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等抗代謝藥物及炎癥的恢期時也可見到核象右移現象。
白細胞常見的病理形態
(一)中性粒細胞的病理形態
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指中性細胞體積大小懸殊的情況而言。常見于一些病程較長的化膿性炎癥。其發生機理可能是在內毒素等作用下骨髓內中性粒細胞的前細胞發生頓挫性不規則分裂的后果。
2.中毒顆粒(toxic guanulation) 中性粒細胞胞質中出現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勻的黑藍色顆粒。它是成特殊顆粒過程中受到阻礙或發生顆粒變性所致。常見于嚴重化膿性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
3.空泡變性(vaculoation) 中性粒細胞胞質內出現一個或數個空泡。空泡是細胞受損后胞質發生脂肪性的結果。最常見于嚴重感染特別是敗血癥時。Jordan異常時無任何感染情況而其中性粒細胞胞質中卻持續存在多個空泡,此為家常族性異常。
4.核變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核變性包括核固縮、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縮指細胞核固縮為均勻而深紫色的塊狀;核溶解時則可見細胞核膨脹,著色淺淡,伴核破碎時則核的輪廓不清.臨床意義同空泡變性等。
(二)淋巴細胞的病理形態
1.異型淋巴細咆(abnormol
lymphocyte) 導型淋巴細胞為一種形態變異的淋巴細胞,多屬T淋巴細胞,其形態的變異是在病毒或過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增生亢進甚至發生母細胞化的結果。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見到.Downey根據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將其分為以下三型:
I型(空泡型) 最為常見,其胞體稍大于淋巴細胞,圓形。核圓形或橢圓形、腎形或不規則形,染色質不規則聚集呈粗糙的塊狀,副染色質明顯.胞質深藍色有空泡,一般無顆粒。
Ⅱ型(不規則型) 胞體較Ⅰ型者明顯增大,外形不規則。胞核圓形或稍不規則,染色質不規則聚集不如I型明顯。胞質淡藍有透明感,邊緣處藍色稍深些,可有少數嗜天青顆粒,一般無室泡或僅有少數空泡。
Ⅲ型(不成熟型或幼稚型) 胞體較大,核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較細致,可有12個核仁.胞質量較少呈深藍色,多無顆粒,可有小空泡。
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主要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風疹等病毒性疾病。一般的病毒感染異型淋巴細胞可>2%,但一般<5%,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則異型淋巴細胞常>10%,有輔助診斷的意義。
2.具有衛星核(sattllet nucleus)的淋巴細胞
即在淋巴細胞的主核旁邊另有一個游離的小核。其形成系當染色體受損后,在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喪失著絲點的染色單體或其片斷被兩個子代細胞所排除而形成衛星核.此種細胞常見于接受較大劑量的電離輻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子、抗癌藥物等對細胞造成損傷時。常作為致畸、致突變的客觀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