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假單胞菌(以下簡稱“銅綠”)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也是臨床最常見的非發酵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它不僅對多種抗生素不敏感,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由多重耐藥的銅綠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很高,治療困難,為此劉又寧等專家編寫了《銅綠假單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診治專家共識》,這對我們的臨床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臨床醫生高度重視。
銅綠感染危險因素
銅綠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有嚴重基礎疾病(比如嚴重支氣管擴張癥、慢阻肺等)、營養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劑的老年住院患者,和(或)長期廣譜抗生素使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的患者。相對來說,慢阻肺是最常見的容易發生銅綠感染的基礎疾病之一,尤其是當病情加重需要入住ICU和機械通氣的患者。
而銅綠導致的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相當少見,中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這點與鮑曼不動桿菌類似,只不過后者導致CAP更為罕見,迄今為止,我國大陸仍沒有鮑曼導致CAP的報道。所以,當準備給一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時,評估其是否有銅綠感染危險因素非常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抗生素治療方案。
銅綠的特點
銅綠與鮑曼不動桿菌一樣,都是條件致病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作為正常菌群在人體皮膚表面分離出,還可污染醫療器械甚至消毒液,從而導致醫源性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重要的條件致病菌,故臨床采集各類標本時應當盡可能避免污染。
有文獻報道,4%-15%的慢阻肺患者痰中能夠分離出銅綠。這部分患者都需要抗銅綠菌治療嗎?
判斷銅綠是定植菌還是感染菌
與判斷鮑曼是定植還是感染菌一樣,判斷銅綠的性質也一直是最重要、最讓人困惑的難題。痰(或者經氣管吸引標本)分離到的銅綠到底是定植菌還是感染菌?區別定植菌與感染菌對于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否則要么導致治療不足要么治療過度。
判斷感染與否的證據主要來自呼吸道標本,而銅綠在結構性肺病(比如支氣管擴張癥,慢阻肺等)患者呼吸道定植率較高,所以絕對不能認為痰培養到銅綠菌就認為是感染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大致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的臨床與實驗室表現?是否有感染銅綠的危險因素?此外還有很多復雜的問題,比如痰標本的采集方法是否準確、痰標本是否合格等,還有可能培養到不止銅綠一個細菌時又該如何判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專家共識》坦言:與其他非發酵菌相同,在痰標本中分離出銅綠的臨床意義即使想盡辦法、絞盡腦汁仍很難正確評價。所以共識希望臨床醫生能夠多與檢驗科溝通,共同協作解決難題。
很多時候,臨床醫生一看到痰培養到銅綠菌,就猛加大抗生素火力,死傷無數,這是不正確的做法,雖然有時候臨床決策取決于國情,但這并不是我們濫用藥物的理由。如果沒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即使多次培養分離到銅綠也無需治療。臨床醫師應該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而不能過分依賴檢驗科結果。
如何治療銅綠造成的感染?
假如我們判定培養到的銅綠就是兇手,那接下來就是商量該如何對付它了。
常用治療銅綠假單胞菌的抗菌藥物包括抗假單胞菌青霉素和頭孢菌素、氨曲南、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等,但銅綠的耐藥越來越厲害。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對銅綠有很好的活性,根據2013年廣東省細菌耐藥監測報告顯示,其敏感性優于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分別為11.7%和12.7%),這兩者都很常用。碳青霉烯類(比如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等)對銅綠的敏感性則稍低,且近來耐藥性迅速增加。雖然氨基糖苷類比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耐藥率更低,但考慮到其不良反應,臨床較少用,可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耐藥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但一般醫院沒藥。
總之,治療銅綠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總原則包括:按藥敏選用藥物,通常需聯合用藥;根據藥代動力學(PK)/藥效學(PD)理論用藥;療程要足;去除危險因素;重視抗感染外的綜合治療(比如營養、免疫支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