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學
1、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ifficile)為專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產生A、B兩種毒素,為條件致病菌,可導致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
2、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CDAD發病日趨增多,是醫療機構感染性腹瀉最為常見的原因。在美國,醫院內CDAD從1996年的8.2萬例上升到2003年的17.8萬例,同時,病死率明顯升高,每年1.4萬例患者死于CDAD。
3、艱難梭菌能形成芽胞,對熱力、干燥、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耐受性,在干燥、消毒劑環境中可存活數月,在衣服、家具和環境中廣泛存在。
二、傳播途徑
在醫院內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糞-口途徑傳播。
三、臨床特征
1、患者感染艱難梭菌產毒株,輕者導致腹瀉,重者誘發突發性結腸炎或中毒性巨結腸,導致敗血癥,甚至死亡。
2、CDAD可見粘液便或隱血便(24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排泄≥3次未成形糞便),黑便和血便罕見,約半數還可出現發熱、痙攣、腹部不適和外周血白細胞增多。
3、癥狀可出現于抗生素使用期間或停藥后近期內,多數患者于使用抗生素的第1-2周發病。
4、嚴重基礎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腹盆腔部手術史、老年人為CDAD的高危人群。
四、預防與控制
1、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指征,避免濫用抗菌藥物是預防CDAD最有效的策略。有使用指征時也應在病情許可時盡早停用。
2、嚴格執行手衛生,首選流動水洗手。因為速干手消毒劑為中效消毒劑,不能殺滅艱難梭菌芽胞。
3、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時,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接觸隔離,包括戴手套、穿隔離衣、患者單間或分組安置。具體內容見“標準預防”和“接觸隔離”。
4、加強環境清潔與消毒。一般情況下,污染的醫療設備及環境表面,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疑有流行暴發時,使用5.25%~6.15%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
五、實驗室診斷
1. 毒素檢測:組織細胞毒素檢測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需時48小時,敏感性高,且能檢測毒素。
2.細菌培養:用環絲氨酸頭孢西丁果糖瓊脂培養基進行厭氧培養,需時72小時,靈敏度高且可獲得菌株,不能檢測毒素。
3. 谷氨酸脫氫酶檢測:谷氨酸脫氫酶是艱難梭菌與梭菌屬其它細菌共同的非毒素蛋白質,采用乳膠凝集試驗,操作簡單快速(15-45 分鐘),敏感性略低,且與其它厭氧菌存在交叉反應 。
4. 基因診斷:采用聚合酶鏈技術可檢測A毒素、B毒素、二元毒素以及高毒力的菌株,敏感性高。
艱難梭菌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它已于2013年被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列入最高緊急威脅級別的耐藥菌首位。“我們的研究主要有兩個創新點,一是從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宿主因子出發,二是使用自創的高效......
3月1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陶亮團隊與施一公團隊合作,在《細胞》在線發表題為《TFPI是超毒力二型分支艱難梭菌毒素B的結腸隱窩受體》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超毒力分支艱難梭菌毒素B的腸道上皮受體——......
Gastroenterology艱難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產毒素的專性厭氧芽孢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動物腸道與糞便中。艱難梭菌是引起醫院內腸道感染的主......
近日,《mSystems》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喂食高蛋白,高脂飲食的小鼠比對照組小鼠更容易發生致命的艱難梭菌感染。他們的發現還表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防止上述感染的發生。圖片來......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近日稱,該校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可以有效對付艱難梭菌的脂肪酸,有望通過更為簡潔的方式防治腸道疾病。健康的腸道環境受到破壞是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艱難梭菌則是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目前主要采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艱難梭菌毒素B(TcdB)如何識別人G蛋白偶聯受體Frizzled蛋白(FZD),即艱難梭菌用來入侵腸道細胞和導致致命性胃腸道感染......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微生物學論文報告稱,美國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對比后認為,艱難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高毒菌株獲得了代謝海藻糖的機制,而這種能力與疾病相關聯。......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微生物學論文報告稱,美國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對比后認為,艱難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高毒菌株獲得了代謝海藻糖的機制,而這種能力與疾病相關聯。......
那些不愿意吃下別人的糞便來對抗頑固艱難梭菌感染(CDI)的患者有可能很快會少一些反胃感,并可能會更健康。根據一項腸道菌群的遺傳序列分析結果,恢復健康或許只需要少數的細菌種類。這些發表在10月23日《自......
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是現代醫學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抗生素的濫用也催生了一系列“超級細菌”,它們因異常強大的耐藥性而著稱,常常令醫務工作者們束手無策。然而最近傳來了好消息,一種通過電子鼻嗅辨難于檢測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