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21 16:59 原文鏈接: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簡介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結構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呈球形,完整病毒由核心、衣殼、被膜(Tegument)及囊膜組成。核心含雙股DNA,纏繞成纖絲卷軸。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由162個殼微粒組成,直徑為100nm 。衣殼外一層被膜復蓋,厚薄不勻,最外層為典型的脂質雙層囊膜,上有突起。有囊膜的病毒直徑為150~200nm。囊膜表面含gb 、 gC、 gD、 gE、 gG、 gH糖蛋白,與病毒對細胞吸附/穿入( gB gC gD ge )、控制病毒從細胞核膜出芽釋放 (gH)及誘導細胞融合(gb gC gD gH)有關。并有誘生中和抗體(gd 最強)和細胞毒作用(已知的HSV糖蛋白均可)。

      (二)基因結構

      HSV基因組為一線性DNA分子,由共價連接的長片段(L)和短片段(S)組成。每片段均含有單一序列和反轉重復序列。基因組中有72個基因,共編碼70多種各異的蛋白質,其中除24種蛋白的特性還不清楚外,有18種編碼蛋白組成病毒DNA結合蛋白及各種酶類,參予病毒DNA合成,包裝及核苷酸的代謝等。30多種不同蛋白組成病毒結構蛋白(如衣殼蛋白、囊膜蛋白),在保護HSV的DNA,以及HSV的致病作用和誘導機體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

      (三)培養特性

      HSV可在多種細胞中生長,常用的細胞系有BHK細胞,Vero細胞、 Hep-2細胞等。病毒初次分離時,原代乳兔腎細胞、人胚肺細胞較敏感。HSV感染動物范圍廣泛,多種動物腦內接種可引起皰疹性腦炎,小白鼠是足墊接種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感染,家兔角膜接種引起皰疹性角膜炎,豚鼠陰道內接種可引起宮頸炎和宮頸癌。接種雞胚絨毛尿囊膜上,形成增殖性白色斑塊。

      (四)分型

      HSV有二個血清型,即HSV—1和HSV—2,兩型病毒核苷酸序列有5%同源性,型間有共同抗原,也有特異性抗原,可用型特異性單克隆抗體作ELISA,DNA限制性酶切圖譜分析及DNA雜交試驗等方法區分型別。

      二、致病性

      病人和健康是傳染源,主要通過直接密切接觸和性接觸傳播。HSV經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損皮膚等多種途徑侵入機體。人感染非常普遍,感染率達80~90%,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粘膜或皮膚局部集聚的皰疹,偶而也可發生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內臟。

      (一)原發感染

      6個月以內嬰兒多從母體通過胎盤獲得抗體,初次感染約90%無臨床癥狀,多為隱性感染。HSV—1原發感染常發生于1~15歲,常見的有齦口炎,系在口頰粘膜和齒齦處發生成群皰疹,破裂后,多蓋一層壞死組織。此外可引起唇皰疹、濕疹樣皰疹、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等。生殖器皰疹多見于14歲以后由HSV—2引起,比較嚴重,局部劇痛,伴有發熱全身不適及淋巴結炎。

      (二)潛伏感染和復發

      HSV原發感染產生免疫力后,將大部分病毒清除,部分病毒可沿神經髓鞘到達三叉神經節(HSV—1)和脊神經節(HSV—2)細胞中或周圍星形神經膠質細胞內,以潛伏狀態持續存在,與機體處于相對平衡,不引起臨床癥狀。當機體發熱、受寒、日曬、月經、情緒緊張,使用垂體或腎上腺皮質激素,遭受某些細菌病毒感染等,潛伏的病毒激活增殖,沿神經纖維索下行至感覺神經末梢,至附近表皮細胞內繼續增殖,引起復發性局部皰疹。其特點是每次復發病變往往發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見在唇鼻間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出現成群的小皰疹。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宮頸炎等亦可反復發作。

      (三)先天性感染

      HSV通過胎盤感染,影響胚胎細胞有絲分裂,易發生流產、造成胎兒畸形、智力低下等先天性疾病。約40~60%的新生兒在通過HSV—2感染的產道時可被感染,出現高熱、呼吸困難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其中60~70%受染新生兒可因此而死亡,幸存者中后遺癥可達95%。

      (四)致癌關系

      一些調查研究表明HSV—1和HSV—2可能分別與唇癌、外陰癌及子宮頸癌有關,特別HSV—1作為宮頸癌的病因,曾受到人們重視,但近年研究表明人乳頭瘤病毒與該癌有直接關系,因此宮頸癌成因也許是復雜的。

      三、免疫性

      HSV原發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現中和抗體,3-4周達高峰,可持續多年。中和抗體在細胞外滅活病毒,對阻止病毒經血流播散和限制病程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消滅潛伏感染的病毒和阻止復發。機體抗HSV感染的免疫中,細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NK細胞可特異性殺死HSV感染細胞;在抗體參予下,介導ADCC效應亦可將HSV感染細胞裂解;細胞毒性T細胞和各種淋巴分子(如干擾素等),在抗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義。

      四、微生物學診斷

      (一)病毒分離

      采取病人唾液,脊髓液及口腔、宮頸、陰道分泌液,或角膜結膜刮取物等接種易感細胞中培養1~2天,出現細胞腫用脹,變圓,相互融合等病變,可作初步診斷。然后用免疫熒光法(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鑒定,確診HSV。必要時進行分型。

      (二)抗原檢測

      同上標本,用IFA、ELISA等方法直接檢測細胞內或分泌液中抗原,快速診斷HSV感染。

      (三)抗體檢測

      用補體結合試驗,ELISA檢測病人血清中的抗體,可用于原發感染診斷,但不能與復發感染區別,因人群HSV感染率高,廣泛存在潛伏感染,血清中普遍含較高抗體水平,則復發感染時很難觀察到抗體效價上升。而檢測脊髓液抗體,對神經系統HSV感染有重要意義。

      此外用DNA分子雜交法和PCR法檢測HSV DNA,已顯示較大優越性。現多用于實驗研究,將在臨床推廣應用。

      五、防治原則

      (一)預防

      由于HSV有致癌可能性,減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體。現研究中的各種疫苗如囊膜蛋白(提純的gG、gD)亞單位疫苗,gB、gD基因重組痘苗病毒疫苗和多肽疫苗,在動物試驗中顯示良好效果,有應用前景。

      孕婦產道HSV—2感染,分娩后可給新生兒注射丙種球蛋白作緊急預防。

      (二)治療

      皰疹凈(IDU)、阿糖胞苷(Ara—C)、阿糖腺苷(Ara—A)、溴乙烯尿苷(BVDU)等治療皰疹性角膜炎有效,與干擾素合用可提高效力。國內用HSv gC gD單克隆抗體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療皰疹性角膜炎,取得顯著療效。

      無環鳥苷(ACV)對皰疹病毒選擇性很強的藥物。ACV必須經HSV的胸腺核苷激酶(TK)激活后磷酸化為一磷化ACV,再經細胞激酶磷酸化為二三磷酸化ACV。ACV—ATP對dGTP有極強的競爭性,故可終止病毒DNA合成。ACV主要用于治療生殖器皰疹感染,使局部排毒時間縮短,提早局部愈合。此外ACV還常用于治療唇皰疹、皰疹性腦炎、新生兒皰疹,皰疹性角膜炎等,均有療效。

      阿糖腺苷(Ara—A)系通過宿主激酶作用就可磷酸化成有活性的Ara—ATP,選擇性地抑制HSV多聚酶,終止病毒DNA合成。由于Ara—A不需HSv TK酶的作用,故可用于耐ACV毒株(TK-株)感染的治療。能防止皰疹性角膜炎病變嚴重惡化,減低皰疹必性腦炎和HSV全身感染的死亡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