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25 18:22 原文鏈接: 除非萬不得已,盡量不要輸血——人類輸血史揭秘

        輸血在今天是救治傷病員大出血、重癥貧血患者、手術保障的重要醫療手段,無疑是近代醫學的巨大成就之一。然而,人類為此付出了400年漫漫求索之路。

        人類輸血的開端,是從飲血和放血開始的。古代人把血液看得十分神秘,認為飲血或用血液洗澡可以恢復體力,甚至幻想能夠返老還童。古羅馬斗劍士在斗劍場上爭相飲食已受傷瀕于死亡人的鮮血,想從中獲得力量和勇氣。中國古人也有喝鹿血長壽治病的做法。

        1492年,羅馬教皇八世患中風,群醫素手無策,有一名醫生提出飲用人血來治療,結果病未治好,有3位年輕人還因放血過多白白送了命。

        15世紀后期,曾一度認為精神錯亂、抑郁、癲狂等病癥都是血中“有毒”所致,因而放血療法曾相當盛行。飲血祛病和放血療法一直延續到16世紀,這是由于當時科學技術落后,人們對血液缺乏正確的認識所致,其治病救人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1616年英國醫學家Harvey用動物實驗的方法闡明了血液在體內的環流方向和運行途徑。1628年他首次發表了血液循環論文,這一發現不僅為以后的輸血奠定了基礎,而且也啟發人們往血管內注射藥物,借助流動的血液把藥物帶到全身,起到治病作用。這一發現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但是,這時的人類還不懂得在醫學中運用輸血的手段來挽救生命。

        直到1656年,英國的勒恩設計了一種裝置,用它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含有藥物的液體直接注入到狗的血管里,以便檢查藥物通過血液循環,是否作用更快一些。這應該是最早的輸血設備了。當時的《皇家學會會刊》中說:“這些動物按照注入藥物的多少和種類不同,分別出現了腹瀉、嘔吐、中毒、死亡或復原等不同結果。”勒恩設計的輸血設備,為不久后出現的輸血技術做了物質上的準備。

        世界上首次成功的輸血是在1665年,當時,英國醫生洛爾把一條狗的血液抽出來一部分,使狗的生命體征處于衰竭的狀態。然后,洛爾又把另一條狗的血液直接注入到這條已衰竭的狗的血管里。結果,這條已經垂死的狗竟然恢復了原來的生命狀態,它又活了下來。

        接著,洛爾用輸血的方法給一個名叫克加的病人進行治療。克加當時被診斷為發熱,洛爾在克加的一只手臂上抽出一些被認為是“有病”的血,又把克加的另一只手臂上的血管通過一根很細的銀管和一只綿羊的動脈連接在一起,使綿羊的血注入克加的血管里。洛爾說,克加處于發熱的病態,這是為了冷卻克加的血液。
     
        同一時期,法國路易十四的醫生杰恩,也用輸入羊血的方法治療一個發燒的男孩子。也許是由于偶然或者是因為別的原因,上述兩例給病人輸入羊血的危險治療,竟然都使病人痊愈了。

        但是,接著傳來的則是連續不斷的輸血失敗的消息。許多病人在輸入動物血液后出現了嚴重的后果,有些人因此而死去。

        后來,杰恩給一位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輸入了一條據說性情溫順的小奶牛的血液。第一次輸血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杰恩第二次再給這個病人輸入這條小奶牛的血后,病人出現了嚴重的癥狀。

        這位精神病患者再次發作,他的妻子去找杰恩,要求再次給他的丈夫進行輸血治療,杰恩拒絕了。結果,精神病患者當晚就因狂躁癥發作而死亡了。于是,他的妻子控告杰恩見死不救致使丈夫死亡。這件事在當時影響很大,使輸血蒙上了不好的名聲。因此,歐洲禁止輸血將近200年之久。
      
        1817-1818年,英國婦產科醫生Blundell因經常見到產婦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輸血來挽救,他進行了動物之間的輸血取得成功后,設計了一套輸血器材(1把椅子、1個漏斗、注射器和管子)開始將健康人的血液輸給大出血的產婦,一共治療了10例,除2例瀕死未能救活外,其余8例中有4例救活。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血型不同的輸血,紅細胞會遭到大量破壞,所以無法解釋輸血后有的出現致死性的輸血反應,而有的竟神奇般地活下來的現象。

        盡管如此,1818年12月22曰他在倫敦舉行的內科學會上所作的輸血報告還是引起了醫學界的轟動。Blundell總結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此后,他又改進了輸血器材,用黃銅注射器和導管抽取健康人血液注入患者的靜脈內。他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做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大約100年。

        目前公認Blundell開創了直接輸血法,并作為第一位把人血輸給人的先驅者而載入史冊。Blundell的成功,再一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為了方便輸血,醫生們甚至發明了不少器械。

        雖然很多醫生都遵循Blundell的原則,但并非每個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輸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象這樣做將引起什么樣的結果;也有人進行不必要的輸血。毫不奇怪,伴隨著輸血療法的再次興起,批評和反對它的聲音也隨之而起,許多著名醫生指責輸血療法是嘩眾取寵。 
     
        但1873年波蘭醫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數十年所有他能獲得的輸血記錄,統計顯示44%的病人因輸血獲救,本來他們是必死無疑的。這項研究使得支持輸血的聲音在醫學界占據了上風。

        然而讓輸血療法聲威大噪的卻是1912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卡雷爾博士是法國人,但他不滿于法國外科學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后定居在美國的紐約,并進入新創建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他開創了今日的顯微外科領域。為了進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爾發明了特殊的針和線以及特別的吻合技術。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直接原因,卻起因于他的助手蘭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緊急求助。  
      
        1908年3月,蘭伯特博士的女兒降生了,然而數天來嬰兒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續滲血,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止住出血。雖然蘭伯特的兩個弟弟都是外科醫生,可是誰也不敢也無法在這樣小的嬰兒身上進行輸血。絕望的蘭伯特想到了卡雷爾博士正在從事的血管吻合術研究,這是唯一能夠給嬰兒進行輸血的人。蘭伯特和他的兄弟們深夜趕到卡雷爾家,將他從睡夢中喚醒。雖然卡雷爾表明他在紐約并無行醫執照,而且將供血者的動脈與受血者的靜脈吻合,很可能導致供血者出現嚴重的問題。但蘭伯特顯然愿意為此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和后果,于是卡雷爾迅速收拾好工具,趕往蘭伯特家。 
     
        據卡雷爾回憶,在親眼看到孩子的狀況后,他非常擔心嬰兒在手術前就可能死去。經過短暫的爭執,卡雷爾選擇了蘭伯特充當供血者,他小心地分離出蘭伯特左手的橈動脈,將它和嬰兒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靜脈吻合在一起,經過幾次失敗后,手術終于成功。嬰兒獲救,蘭伯特的手部循環也恢復良好沒有癱瘓的跡象。事后,滿心感激的蘭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們資助了卡雷爾博士的研究,因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兒。作為被人詬病的大財閥,洛克菲勒出資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變世人對其集團的印象,這件事對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簡直是“飛來的橫財”。信件立刻被轉給了各大報社,引起了巨大轟動,卡雷爾迅速成名。而他所創立的血管吻合術,一時之間也成為輸血療法中被競相模仿的技術手段,雖然很難掌握。為此有人甚至發明了一些輔助器具,以幫助外科醫生進行血管吻合。

        在歐洲、北美為卡雷爾所取得的成就歡呼時,另一項對輸血療法具有革命性貢獻的科學研究已經完成。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助教Landsteiner(蘭特斯坦納),在一次研究中,發現不同人之間的血液混合時,有時候血細胞會發生凝聚現象。為此他寫了一篇論文討論此現象究竟是由于細菌污染還是由于個體間差異引起,緊接著他設計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抽取了自己和助手們的血液,靜置到血漿和紅細胞分離后,將它們分開。然后在一系列試管中,將血漿和其他所有人的紅細胞混合,觀察結果。蘭特斯坦納發現,實驗結果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被標記為A組的血漿可以引起標記為B組的紅細胞凝聚,反之亦然,標示B的血漿可引起A的紅細胞凝聚,但他本人的紅細胞與標記為A、B的血漿混合后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漿卻可以將A和B組的紅細胞都凝聚。起初他稱第三種類型為C,后來不知什么原因,他將其改稱為O。

        這一劃時代的發現,為以后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證,為此,他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并贏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譽。開始時,他只發現人類紅細胞血型A、B、C 三型。1902年他的學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發現A、B、C之外的第4型:AB型。后來國際聯盟衛生保健委員會將這4型正式命名為A、B、O、AB型。這就是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紅細胞ABO血型系統。其后科學家又發現幾種紅細胞血型。1940年Landsteiner(蘭特斯坦納)和Wiener發現了Rh血型。

        Landsteiner(蘭特斯坦納)意識到所謂輸血綜合征——接受輸血的病人有時候會發生發熱、寒顫、腎臟劇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為人類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間彼此不能相容,才導致了這一切,他將此寫入科研論文中。但蘭特斯坦納過于內向,以至于這項重大成果,外科學界幾乎沒有人知道,只有紐約的奧藤伯格博士(Reuben Otternberg)看到他的論文后,率先在輸血前進行血型匹配,從而避免了輸血綜合征。雖然奧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醫生響應,直到輸血療法的另外一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將輸血這個從前的大型高難度手術,轉變為任何一位鄉村醫生都可以實施的手術后,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視。

        輸血療法由于血液一旦離體就極容易凝固,使得輸血十分困難。卡雷爾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他的技術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對供血者的手有潛在的極大傷害,二則無法知道供血者輸出了多少血,有時候甚至出現供血者失血太多差點死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愿意當供血者,并不是所有的親屬都愿意為了親人冒如此巨大的風險的。鑒于此,兩位醫生發明了兩套系統,通過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針將血液引流出來后定量,然后輸給受血者,這些系統的使用極大地降低了供血者的風險和痛苦。當然為了防止凝血需要醫生的動作要快,而且需要諸多助手。  

        這時候,奧藤伯格的同事盧因森博士(Richard Lewisohn)開始向血液凝固發起進攻,并在1915年發現0.2%的檸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對人體無害。這項關鍵性發現,使得輸血這個從前需要專家才能做的手術,轉變為一個普通的小手術。于是輸血療法在所有醫院迅速開展,其結果自然是輸血綜合征的發病數量也急劇增加,經過無數慘痛的教訓后,終于在1920年,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型成為標準操作。

        至此輸血的三大障礙皆被一 一克服:合適的輸血設備、保證安全的交叉配型、防止血液凝固的檸檬酸。

        當然,今天的輸血技術已經有了更長足的發展:血液冷藏保管、同型輸血、交叉配血、傳染病篩查、無菌操作、成分輸血等,輸血技術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醫學專業學科。

        但是在生命奧秘和科學面前,人類永遠面臨著更多的未知,因此本人建議除非萬不得已,就盡量不要輸血,因為輸血也許還存在更多的人類未知的危險,比如更多的未知傳染病等,經血傳播的丙肝病毒1989年才正式發現。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