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26 17:33 原文鏈接: 輸血史上的九個「第一次」

    第一次嘗試輸血

    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在死前,曾找來了 3 位十歲左右的男孩兒,把他們的鮮血輸入體內,妄圖獲得少年們的青春力量。

    但正如你所預料的那樣,教皇和男孩兒們在這么一折騰后,很快死去了。

    顯然這并不是講科學的「第一次」。十五世紀的人,還不懂得什么輸血的概念。就姑且讓這位腐敗無為的教皇當上一回「第一人」,成為輸血史上的一個注腳吧。

    第一次闡明血液循環系統

    1616 年,威廉 · 哈維在講學中,第一次提出了關于血液循環的理論。

    血液不斷流動的動力,來源于心肌的收縮壓;脈搏的產生,是由于血管充血而擴張;兩心室間沒有什么看不見的通道;人體的血液經心臟會流經全身和肺臟。

    現在看來的常識,卻絕對是劃時代的描述。

    哈維的理論,不僅是輸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了十七世紀的科學向前邁進一大步。比前期教皇們愚昧的舉動,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第一次成功的動物輸血實驗

    1665 年,牛津的醫生理查德 · 羅爾發表了他在狗與狗之間輸血的案例。

    理查德抽出一只小狗的部分血液,使其處于垂死狀態,然后通過放置輸血管,把另一只大狗的血液輸入小狗體內。后來,小狗活過來了。

    然而這一成功的輸血實驗,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翻閱歷史資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還有人做過這么一件事兒。

    第一次嘗試輸血給人治療

    還是羅爾,1667 年,他用特制的管子將羊的頸動脈與人的肱動脈相連,把羊血輸給了人,并獲得成功(……別問我這是為什么!更不要模仿!)

    同一年,法國醫生丹尼斯成功復制了羅爾的人羊輸血實驗。

    但后來的一些輸血致死案件(看,這樣真的有危險!),迫使法國議會和英國議會均下令:

    不要再亂來了,禁止輸血!

    第一次成功的人對人輸血

    這是一次值得慶賀的突破。

    十九世紀早期,很多孕婦因分娩時失血過多而死,英國一位叫詹姆斯 · 布倫德爾的醫生看不下去了:

    早期的輸血事故很可能是因為輸了「畜生的血」,不應該在不同物種之間輸血,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相差甚遠。

    瞧這大實話說的。

    后來,他先是為一名生命垂危的胃癌病人,靜脈注射了 400 多毫升血液。輸血之后,病人說感覺好多了。雖然兩天后,病人還是死了,但這讓布倫德爾堅信輸血之法是可行的。

    在幾年間,他陸續把自己在輸血方面的嘗試,發表在著名學術雜志《Lancet 柳葉刀》上。

    1829 年,他為一位產后出血的孕婦輸入了 200 毫升的血液,把產婦從死亡線上拉回。之后的幾年中,他又給 10 位垂死的病人輸血,成功從死神手里搶回了 4 人。

    第一次發現血液抗凝劑

    十九世紀,產科醫生布拉克斯曾提取出了具有抗凝作用的物質,并發表了報告《關于用磷酸鹽蘇打作為抗凝劑的四個輸血病例》。

    1918 年,詹姆斯 · 格雷厄姆又發現了一種新的抗凝劑——枸櫞酸鈉,為儲存捐獻的血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改進的抗凝劑,如枸櫞酸葡萄糖、檸檬酸磷酸葡萄糖和枸櫞酸鹽等,正是從這些早期的抗凝劑發展而來的。

    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捐獻的血液很快會分層、凝固,變成一袋袋血豆腐。這些抗凝劑的發現和使用,實在是輸血史上的重要突破。

    第一次發現人類血型分類

    1900 年,卡爾 · 蘭德斯坦納發現了 A、B、O 三種血型。兩年之后,他的兩名學生,又發現了 AB 型血。

    蘭德斯坦納的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輸血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指導。他也因此獲得了 1930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他的生日 6 月 14 日,則被設為了世界獻血者日。

    第一次發現 Rh 陰性血

    1939 年,萊文和斯泰森報告了一起嚴重的輸血后溶血反應——讓他們奇怪的是,該女性患者明明輸入的是與自身相匹配的 O 型血。

    后來,二人研究發現,引起上述輸血反應的「罪魁禍首」是 D 抗原。當一個人的紅細胞上存在一種 D 抗原時,稱為 Rh 陽性;當缺乏 D 抗原時即為 Rh 陰性。如果 Rh 血型不匹配時,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輸血反應。

    Rh 血型的分布因種族不同而差異很大。陰性血在白種人中的比例較高,但在中國,只占到總人口的約 1%。因為罕見,所以又被稱為「熊貓血」。

    又經過二十來年的研究,抗 D 免疫球蛋白出現了,它將熊貓血產婦新生兒溶血癥發生率一度從 14% 下降至不到 1%!《時代》雜志把它評為 20 世紀六十年代十大最高醫學成就之一。

    第一次重視血液質量篩查

    1963 年,巴魯克醫生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發現一種抗原性物質,他把它起名叫 Aa(澳大利亞抗原)。后來他發現了 Aa 與肝炎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研究,巴魯克及他的同事們明確了:Aa 實際上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這一發現警醒了臨床醫生們。

    在 60 年代的美國,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當中,有相當比例出現了肝炎。醫生們意識到,如果能夠采用適當的方法對血液進行篩查,就可大大減少輸血后肝炎的發生。

    血液使用前會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查

    于是,1972 年,美國法律正式規定要對每一個血樣進行乙肝病毒檢查。果然,輸血后乙肝的發生變得十分罕見了。

    血液捐獻的初步篩查試驗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從此,用血安全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便是人類輸血史上值得記錄的一些事情。

    從心血來潮的愚昧嘗試,到嘔心瀝血的科學研究,到終于取得一個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成果。

    輸血史上的一次次進步,其實也正是人類在醫路上不斷探索的縮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