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近期發布了“血液輸注指南”,旨在提高輸血替代方案的應用,最大限度節約用血。相關內容于2015年11月發表在BMJ雜志上。
輸血在臨床實踐中常見,但輸血亦可導致一些風險。輸血的替代方案仍未被充分應用。英國審計數據顯示,不恰當的血液成分輸注率≥20%。這增加了患者接受錯誤血液輸注風險及并發癥(如循環超負荷、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發生風險,增加了珍貴資源的浪費及治療成本。輸血替代方案仍未被充分應用。對于血液輸注的管理,NICE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議:
手術患者的血液輸注替代方案
促紅細胞生成素
·對于下列患者,可輸注促紅細胞生成素:
— 患者合并貧血、符合輸血標準,但因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拒絕輸血;
— 患者存在紅細胞抗體,恰當的血型不可獲得;
·對于手術患者,不宜輸注促紅細胞生成素以降低血液輸注需求
靜脈注射鐵劑和口服鐵劑
·對于合并缺血性貧血的患者,手術前后應給予口服鐵劑。
·對于下列患者,手術前后可考慮靜脈輸注鐵劑:
— 患者合并缺血性貧血、不能耐受或吸收口服鐵劑、或不能堅持口服鐵劑治療;
— 患者被診斷為患功能性鐵缺乏;
— 患者被診斷為患缺血性貧血,診斷貧血與進行手術之間的時間間隔預期太短,口服鐵劑尚不能起效
·關于合并貧血和慢性腎病患者的管理,可參考NICE慢性腎病患者貧血管理指南
自體血回輸與氨甲環酸
·對于接受手術、預期出現中重度失血(>500 mL)的成人患者,可考慮給予氨甲環酸。
·對于接受手術、預期出現中重度失血(>10%血量)的兒童患者,可考慮給予氨甲環酸。
·不需常規采用自體血回輸技術,也不需常規給予氨甲環酸。
·對于預期失血量極大的患者(如進行心臟和復雜的血管手術、重大產科操作、盆腔功能重建術和脊柱側凸手術的患者),可考慮術中采用自體血回輸技術,并給予氨甲環酸。
紅細胞
·對于需要輸注紅細胞、無嚴重出血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以及因慢性貧血需要常規輸血的患者,可給予限制性紅細胞輸注。
·當血紅蛋白水平≤70 g/L可考慮輸注紅細胞,輸注紅細胞后目標血紅蛋白水平為70~90 g/L。
·對于合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當血紅蛋白水平≤80 g/L可考慮輸注紅細胞,輸注紅細胞后目標血紅蛋白水平為80~100 g/L。
·對于需要常規輸血的慢性貧血患者,可設定個體化紅細胞輸注閾值及目標血紅蛋白水平。
·對于無活動性出血的成人患者,可考慮輸注1個單位紅細胞;對于無活動性出血的兒童和低體重成人,應根據其體重計算紅細胞輸注量。
·輸注紅細胞后,應重新評估并測量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必要時,進一步輸注紅細胞。
血小板
正在出血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
·對于合并臨床顯著出血[世界衛生組織(WHO)出血分級為2級,如鼻出血時間較長、廣泛皮膚出血、嘔血和黑糞]、血小板計數<30×109/L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可考慮輸注血小板。
·對于合并下列情況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應采取較高的血小板閾值(最大100×109/L)。
— 重度出血(WHO出血分級為3或4級,如需要輸注紅細胞的出血患者);
— 重要器官出血,如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眼
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治療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
·對于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治療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應考慮將預防性血小板輸注閾值提高至>50×109/L。
·對于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治療的高危出血患者,可考慮采取較高的血小板輸注閾值[如(50~75)×109/L],并考慮下列因素:
— 患者接受的特殊操作
— 血小板減少癥的誘發原因
— 血小板計數是否下降
— 止血異常的原因
·對于接受重要器官手術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如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眼后段),應考慮將預防性血小板輸注閾值提高至>100×109/L。
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治療的無出血血小板減少癥患者
·對于血小板計數<10×109/L、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治療的無出血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可考慮預防性輸注血小板,除非可采取替代方案或患者禁忌輸注血小板,如慢性骨髓衰竭、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或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不適宜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的患者
·對于下列患者,不需常規預防性輸注血小板:慢性骨髓衰竭、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或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對于接受低出血風險操作的患者、接受中心靜脈置管的成人患者、以及接受骨髓穿刺及骨髓環鉆活檢(trephine biopsy)的患者,不需預防性輸注血小板。
劑量
·常規血小板輸注劑量不宜超過1個單位。
·對于合并重要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眼部)出血的重度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可考慮輸注血小板超過1個單位。
·輸注血小板后,應重新評估患者的臨床狀態,并測量血小板計數;必要時,進一步輸注血小板。
新鮮冰凍血漿
·對于合并臨床顯著出血但無重大出血(majorhaemorrhage)、僅凝血功能檢查結果異常(如凝血酶原時間比值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比值>1.5)的患者,可考慮輸注新鮮冰凍血漿。
·對于下列患者,不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糾正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
— 無出血(除非患者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有發生臨床顯著性出血的風險)
— 需要逆轉維生素K拮抗劑的作用
·對于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有發生臨床顯著性出血風險的凝血功能異常患者,可考慮預防性輸注新鮮冰凍血漿。
·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后,應重新評估患者的臨床狀態,并反復進行凝血功能檢查,以確保患者輸注充分劑量的新鮮冰凍血漿,必要時,進一步輸注新鮮冰凍血漿。
冷沉淀物
·對于無重大出血、有臨床顯著性出血、纖維蛋白原水平<1.5g/L的患者,可考慮輸注冷沉淀物。
·對于無出血、不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有臨床顯著性出血風險的患者,不需輸注冷沉淀物糾正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
·對于纖維蛋白原水平<1.0 g/L、接受有創操作或手術、有臨床顯著性出血風險的患者,可考慮預防性輸注冷沉淀物。
·輸注冷沉淀物時,給予成人劑量(2匙)(對于兒童,按照5~7mg/kg體重輸注,最大劑量為2匙)。
·輸注冷沉淀物后,需再次評估患者的臨床狀態,重復測量纖維蛋白原水平,必要時,進一步輸注冷沉淀物。
凝血酶原復合體濃縮物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液輸注
(略,詳見全文)
患者安全性
急性輸血反應監測
·輸血前、輸血中和輸血后,監測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以明確患者有無發生需要即刻處理的急性輸血反應
·對于正在輸血或已經輸血的患者,應密切監測患者有無發生急性輸血反應,并給予管理
電子患者識別系統
·考慮應用電子系統識別患者,能夠提高輸血實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信息
(略,詳見全文)
克服障礙
(略,詳見全文)
需要知曉的內容
·對于手術患者,可考慮血液輸注的替代方案。
·對于接受手術、預期出現中重度失血(>500 mL)的成人患者,可考慮給予氨甲環酸。不要單純采用自體血回收技術,不給予氨甲環酸。
·對于需要輸注紅細胞、無重大出血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可考慮限制性紅細胞輸注方案,即血紅蛋白水平≤70 g/L時給予紅細胞輸注,輸注紅細胞后目標血紅蛋白水平介于70~90 g/L。
·對于無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可考慮輸注1個單位紅細胞,并在輸注紅細胞后重新評估患者的病情。
指南更新內容
·采用電子患者識別系統能夠提高常規輸血實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對于可能需要輸血或已經輸血的患者,需要患者及其家屬簽署輸血及其替代方案的口頭和書面知情同意書
推薦閱讀
PadhiS,
Kemmis-Betty S, Rajesh S, Hill J, MurphyMF;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 Blood transfusion: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 BMJ 2015
Nov18;351:h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