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同濟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e-based prediction of proteinCprotein interactions on a genome-wide scale”的文章,提出了一種基于三維結構信息的全基因組蛋白質相互作用計算預測方法:PrePPI,這將有助于解析蛋白之間無論是近的還是遠的幾何關系。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張強峰博士,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生鄧磊也參與了此項研究。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Barry Honig教授等,Honig教授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PNAS等著名國際期刊編輯。
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能夠從分子水平上揭示蛋白質的功能,幫助揭示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分化和凋亡等細胞活動的規律。在全基因組范圍內識別蛋白質相互作用對是解釋細胞調控機制的重要一步。
隨著蛋白質相互作用實驗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獲得大量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甚至能夠在全基因組范圍內對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分析。然而,由于實驗技術的限制,很多高通量實驗方法測得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的錯誤率都比較高。并且,由于待測的蛋白質對數目巨大,若要對其逐一驗證,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于三維結構信息的全基因組蛋白質相互作用計算預測方法:PrePPI。這種方法基于蛋白的三維結構,能提供精確,覆蓋率高的預測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基于結構信息的相互作用預測方法無論是在準確率還是在覆蓋度上均大大優于基于非結構信息的方法。使用三維結構信息在預測相互作用方面所取得的驚人的效果,歸功于大量使用了同源模型以及結合了蛋白質之間較近和較遠的幾何關系。此外,PrePPI還集成了其它多種功能線索,其預測結果甚至可以與高通量實驗相媲美。
分子時代,科學家發現蛋白質的種類、含量、性質、結構、時空定位以及動態變化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是疾病發生最基礎的元素。細胞內外有無數的蛋白質“機器”,它們總是處于動態運作之中,指示著當前生命體的健康狀態......
斑鱉(Rafetusswinhoei)是目前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鱉類物種,其背甲長度可達1.5米、體重可達115公斤。此外,斑鱉也是全球目前最瀕危的龜鱉類物種。在2019年初,全球已經明確記錄的斑鱉個......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和長沙生態動物園合作,成功組裝出了全球最瀕危龜鱉類物種斑鱉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并解析其適應性進化基礎。研究人員發現,斑鱉與中華鱉親緣關系密切,然而在5......
衰老是如何進化出來的?GeorgeC.Williams于1957年提出拮抗多效理論(antagonisticpleiotropic)作為衰老的進化解釋。多效性是一種一個基因控制多個性狀的現象。拮抗多效......
蛋白質生物標志物提供了一種動態且強大的方法來識別和了解早期藥物開發中的新藥物靶點。制藥行業利用生物標志物來幫助發現疾病進展標志物、響應者特征、診斷生物標志物和潛在的新適應癥。在這個現在可以點播觀看的虛......
質譜法鑒定蛋白質分子量對樣品的消耗很少,且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分辨率和準確度,有利于對復雜混合物樣品的分析。目前廣泛使用的用干蛋白質鑒定的質譜分析主要使用兩種類型質譜:一種是MALDI-TOF直接對分子......
4月21日,2022《理解未來》首期科學講座——“AI+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預測”在全網線上開講。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指出,為了讓AI為科學問題服務,首先要打造先進自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79.shtm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張夢然)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部(ARS)和華盛頓州立......
中國是腎癌大國,其中40%的腎癌患者在初診或隨訪過程中出現轉移,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其中,遺傳異質性高、缺乏精準有效治療靶點是腎癌治療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葉定偉團隊攜手復旦表型......
從冷凍電鏡的多個二維投影圖像進行三維重構,獲得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蘭州大學供圖蛋白質結構解析是分子生物學的核心課題,對于人們認識蛋白質的功能,理解疾病的發病機理,進行藥物設計和疾病治療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